中医精神养生
2019-10-04在谈到夏季如何进行精神养生时,《黄帝内经》里明确指出:“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也”,意思是说,在夏天要使精神像含苞待放的花一样的秀美,并要切忌发怒,使机体的气机宣畅,通泄自如,‘情绪外向,呈现出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是适应夏季的。在精神调养上,祖国医学认为“冬季要藏”“春季要生”,而夏季则要放,即精神要充沛、饱满、情绪外向,因为只有神气充足则人体的机能旺盛而协调,若神气涣散则人体的一切机能遭到破坏。正如《医书》里指出的:“善摄生者,不劳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祸患何由而致也。”但夏日炎炎,往往令人心烦,而烦则更热,故宁心静神尤为重要。邱处机说:“夏三月,欲安其神者”,应“澄和心神,外绝声色,内薄滋味,可以居高,朗远眺望,早卧早起,无厌于日,顺于正阳,以消暑气。”他还强调说,为了避免暑热,不仅宜在“虚堂、水亭、木阴等洁净而空敞之处”纳凉,更宜“调息净心,常
更多>>在谈到夏季如何进行精神养生时,《黄帝内经》里明确指出:“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也”,意思是说,在夏天要使精神像含苞待放的花一样的秀美,并要切忌发怒,使机体的气机宣畅,通泄自如,‘情绪外向,呈现出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是适应夏季的。在精神调养上,祖国医学认为“冬季要藏”“春季要生”,而夏季则要放,即精神要充沛、饱满、情绪外向,因为只有神气充足则人体的机能旺盛而协调,若神气涣散则人体的一切机能遭到破坏。正如《医书》里指出的:“善摄生者,不劳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祸患何由而致也。”但夏日炎炎,往往令人心烦,而烦则更热,故宁心静神尤为重要。邱处机说:“夏三月,欲安其神者”,应“澄和心神,外绝声色,内薄滋味,可以居高,朗远眺望,早卧早起,无厌于日,顺于正阳,以消暑气。”他还强调说,为了避免暑热,不仅宜在“虚堂、水亭、木阴等洁净而空敞之处”纳凉,更宜“调息净心,常
更多>>一、春季养生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具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二、夏季养长
夏三月,此谓番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咳虐,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三、秋季养收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稀食,奉藏者少。
四、冬季养藏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拆,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丞待,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 以上就是四季养生的要点法则,
更多>>中医养生保健的观念渊源流传,中医认为,养生应反映在精神、饮食、运动等方面。下面,小编为你介绍中医的,关注保健养生的你千万不要错过。
中医养生做要做到天人相应、道法自然;精神乐观、积德行善;饮食有节、各取所需;生命在于运动的四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休闲、养生、健康有着更高、更为迫切的需求。中医养生首先要做到天人相应、道法自然。因此,首先要做到生活有规律,不吸烟、少喝酒,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若是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时间长了,健康肯定会受到影响。
1、精神乐观,积德行善。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的概念。因此,提倡民众用乐观的心态、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和解决问题。
因为乐观是一种开放的心态。人高兴时身体会分泌内啡肽,它能使人心情愉快,性格变得乐观、开朗,对身体健康非常有益。
2、饮食有节、各取所需。
《素问六节脏象论》中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的盲目主观 更多>>
宋代大养生家陈直说:秋时凄风惨雨,老人多动伤感,若颜色不乐,便须多方诱说,使役其心神,则忘其秋思。所谓凄风惨雨,是形容在秋风扫落叶之后,当人们身临草枯叶落、花木凋零的深夜之时,此时霜降己至,自然界的秋风、秋雨常令人出现秋愁。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常易在他们心中引起萧条、凄凉、垂暮之感,勾起忧郁的心绪。我国文学名著《红楼梦》中曹雪芹也有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的动人诗句,还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缘何秋风秋雨愁煞人呢? 医学研究证明,在人的大脑中,有个松果体的腺体,分泌一种褪黑激素。这种激素能诱人入睡,还可使人消沉抑郁,而阳光则使褪黑激素分泌量减少。反之,秋凉以后,常常是阴沉沉天气,阳光少而且弱,松果体分泌的褪黑激素相对增多。此外,褪黑激素还有调节人体内其它激素(如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作用。这样,使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受到抑制,生理浓度相对降低。而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等又
更多>>精神萎靡中医怎么治疗
1、精神萎靡中医怎么治疗
1.1、黄精,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精的根茎。黄精性平、味甘,功能益气、润肺、强筋骨,主治脾胃虚弱、肺虚咳嗽、风湿疼痛、风癞癣疾、消渴等症。现代药理实验证明黄精可促进免疫球蛋白形成,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具有抗疲劳和抗衰老作用。
1.2、黄芪又名黄耆、戴糁,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芪和内蒙黄芪的根。黄芪适用于劳倦内伤,五脏虚衰,年老体虚,久病羸弱,心慌气短,自汗体虚,脾胃虚弱,肌肤肿胀,疮疡溃疡不生肌收口,食欲不振,气虚浮肿,中风后遗症,消渴顽疾一切气衰血虚之证。
1.3、人参:人参可用于治疗气虚欲脱,脾气不足,肺气亏虚,津伤口渴,消渴,心肾不安,失眠多梦。能够缓解乏力、怕冷症状,也能够滋润皮肤。调补气血。适用于气血两虚、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等症也可缓解。
2、精神萎靡的症状
2.1、生理方面的表现:胃口变差、食欲减退或增加、体重明显减
更多>>
中医养生方法在我国古代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并且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在有很多人信任选择中医保健方法来养生,中医带给人们的好处很多,但是中医药物有很多,我们要的保养,而不是胡乱的保养,这样胡乱保养对身体来说肯定是非常不利的,中医的养生方法安全卫生,还非常的健康,那么中医养生方法到底有哪些?
1.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这句话主要体现了“天人合一”道家思想,说的是我们养生一定要注意遵循自然规律,不能违背它。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正如《黄帝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2.形神兼养
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调摄,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保形全神等。
3.动静结合
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主张运动健身,但中医养生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正如《周易外传》所说“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类经·医易
更多>>日前,第四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在长沙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医药和养生专家共聚一堂,共同探讨进一步推进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重点项目的建设。年满77岁的孙达武教授作为湖南唯一的骨科专家在该论坛上开坛论道。
【名医简介】孙达武,男,1933年2月生,国家名。湖南省中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湖南省保健专家。
【养生格言】养生先养心。
周五上午10点左右到达省中医附二4楼骨伤科,孙达武教授正在看门诊,他的办公室摆着好多盆绿色植物,墙上挂着人体骨头示意图,他边看病还边指着挂图讲解着。据说,这些都构成了他独特的办公室文化。看来一时半会门诊结束不了,采访改到下午。
下午,附二院家属楼,我们见到了刚午休起来的孙教授。整个访问过程,孙老一直乐呵呵地笑着。
孙教授是湖南中医骨科界的权威,出身医学世家,自小从父学医,1959年于省中医进修学校
更多>>《素问保命全行论》亦云: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道教经典《太平经》也反复论及重命养身、乐生恶死的主张。指出: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所以要珍惜生命。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为此提出了自爱自好的养生学说,即人欲去凶而远害,得长寿者,本当保知自爱自好自亲,以此自养,乃可无凶害也。说明,只有通过自我养护和积极锻炼,才能得到长寿之躯。
时当小暑之季,气候炎热,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我们应按五脏主时,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这是因为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关系,有其一定规律。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
中医养生主张一个平字,即在任何情况之下不可有过激之处,如喜过则伤心,心伤则心跳神荡,精神涣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则精神失常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更多>>精神养生法,是指通过净化人的精神世界,自动清除贪欲,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纠正错误的认知过程,调节情绪,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精神养生法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理卫生保健法。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国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传统养生学强调形神统一的理论。所谓的形即形体,指人的机体而言,而神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全部的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外露征象。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形神统一,是指形体与精神相统一。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生命表现,只有形神统一,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能够统帅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并提出形神相因的理论,认为人体生理功能与精神活动是密切相关的,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响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活动。一个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