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止汗 > 导航 > 止汗

夏天点这3个“止汗穴” 让整个夏季不流汗

止汗。

天下只有养生之道,没有长生之药。对于养生,不乏很多流传很广的诗句与名言,没有好的身体,万事事皆休。您对中医养生是如何看待的呢?下面的内容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夏天点这3个“止汗穴” 让整个夏季不流汗,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导读】夏天点这3个止汗穴,让整个夏季不流汗!一到夏天,胖人们就容易汗流浃背,一天下来至少浸透两三个背心;爱美的女性也苦不堪言,脸上滴汗,让精美的妆容肆意凌乱.虽然适当排汗有助于人体健康,但排汗过多还是会让人感到烦恼。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三个穴位,正确按揉可以有效止汗.我们来看看夏天点这3个止汗穴,让整个夏季不流汗这篇文章吧。

夏天点这3个止汗穴 让整个夏季不流汗

其实,出汗是正常生理现象,它有助于调节体温、促进体内毒素外排,盲目抑制排汗反而对健康不利。出汗过多往往是一些内科病的外在表现,如甲亢、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结核病等,患者常出现自汗、盗汗等异常现象。

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可以辅助按摩下面3个穴位,有助于止汗。平常汗多的人,也可照此按摩,防止过度出汗。

1.合谷穴

位于大拇指和食指根部的中间凹陷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虎口.

按揉合谷穴对止手汗效果明显。合谷意指大肠经气血汇聚于此,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场。现代研究表明,按揉合谷可达到使汗腺收缩的效果。

按揉要点:操作时用一手的大拇指来用力按揉对侧手的合谷穴即可,力度以产生酸胀感为宜。

2.复溜穴

位于小腿内踝和跟腱之间向上2指宽处。

复溜一词中,复是反复,溜是悄悄地散失,意指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蒸发上行。按揉复溜穴的止汗功效在于刺激它能使水分代谢正常。合谷和复溜穴是止汗的最佳搭档.

按揉要点:合谷穴要重点揉,复溜穴要轻揉。出汗过多时,可先按揉合谷2分钟,以感觉明显酸痛为度,再轻揉复溜2分钟。

3.足三里

位于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

足三里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按摩它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按足三里对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能提高机体防病的能力。按揉足三里对常年身体虚弱、汗出过多的患者更为适宜。

按揉要点:拇指指面着力于足三里穴位之上,先垂直向下按压,边按边揉,以产生酸、胀感为度,每次按揉持续数秒后,渐渐放松,每天可按摩2~3次,每次5分钟。

夏天点这3个止汗穴 让整个夏季不流汗

yS630.Com相关推荐

夏天容易流汗 按这四个穴位能止汗


夏天容易流汗 按这四个穴位能止汗

夏天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闷热了,尤其是身材比较胖的人,很容易汗流浃背,每天至少要换两套衣服,因为一上午衣服就湿透了,紧紧的贴在身上特别难受,那么为什么一到夏天就会不自觉的出汗呢?这样是不是什么特殊的病症?如何止住出汗这种尴尬的情况呢?

首先,出汗是一个挺正常的生理现象,尤其是夏天出汗,因为出汗可以帮助我们调节体温,而且还能促进身体内的毒素外排,但是如果出汗已经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的话,我们就要下手制止了。很多人出汗是因为自己的体质问题,大部分人只要稍微一运动就会出汗,接下来小编给亲们介绍三种容易出汗的原因。

1.精神性出汗

精神性出汗,是由于精神兴奋或者是痛觉刺激等原因所引起的,出汗主要是常见于手掌、腋窝等部位。而且人在精神紧张的时候,也是会出汗的,这就是所谓的精神性出汗。少数人还会出现汗如雨下、汗流浃背的情况,几乎全身出汗。

2.味觉性出汗

味觉性出汗,是属于一种生理现象,比如吃某些刺激性的食物,辣椒、大蒜、生姜、咖啡等引起出汗。

3.运动型出汗

这是属于生理运动所出的汗,每个人运动的时候都会出汗,而且肥胖体质的人就算是走路也会汗流浃背。

如何止住出汗

其实,大多数人出汗,不是因为运动,就是因为心气烦躁,小编介绍大家几个穴位,可以轻松降火止汗。

1.合谷穴

合谷穴位于大拇指和食指根部的中间凹陷处,按揉合谷穴可以使汗腺收缩,快速止汗。

2.行间穴

行间穴是属于足厥阴肝经的,能有效的祛除内心的肝经之火,清热泻火,止汗效果佳。

3.外关穴

外关穴属于手少阳三焦经,是中医对我们身体内脏器官部位的一种描述,祛除了三焦之火,人的焦虑和烦躁还有紧张感就会通通消失,身体通畅了,心静自然凉,出汗的情况自然就止住了。

4.大陵穴

大陵穴是心包经的原穴和输穴,既与心包经的元气密切相关,又是输送心包经元气的重要通道,经常按揉大陵穴,有很强的清心泻火的功效。

夏天容易流汗 按这四个穴位能止汗


夏天容易流汗 按这四个穴位能止汗

夏天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闷热了,尤其是身材比较胖的人,很容易汗流浃背,每天至少要换两套衣服,因为一上午衣服就湿透了,紧紧的贴在身上特别难受,那么为什么一到夏天就会不自觉的出汗呢?这样是不是什么特殊的病症?如何止住出汗这种尴尬的情况呢?

首先,出汗是一个挺正常的生理现象,尤其是夏天出汗,因为出汗可以帮助我们调节体温,而且还能促进身体内的毒素外排,但是如果出汗已经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的话,我们就要下手制止了。很多人出汗是因为自己的体质问题,大部分人只要稍微一运动就会出汗,接下来小编给亲们介绍三种容易出汗的原因。

1.精神性出汗

精神性出汗,是由于精神兴奋或者是痛觉刺激等原因所引起的,出汗主要是常见于手掌、腋窝等部位。而且人在精神紧张的时候,也是会出汗的,这就是所谓的精神性出汗。少数人还会出现汗如雨下、汗流浃背的情况,几乎全身出汗。

2.味觉性出汗

味觉性出汗,是属于一种生理现象,比如吃某些刺激性的食物,辣椒、大蒜、生姜、咖啡等引起出汗。

3.运动型出汗

这是属于生理运动所出的汗,每个人运动的时候都会出汗,而且肥胖体质的人就算是走路也会汗流浃背。

如何止住出汗

其实,大多数人出汗,不是因为运动,就是因为心气烦躁,小编介绍大家几个穴位,可以轻松降火止汗。

1.合谷穴

合谷穴位于大拇指和食指根部的中间凹陷处,按揉合谷穴可以使汗腺收缩,快速止汗。

2.行间穴

行间穴是属于足厥阴肝经的,能有效的祛除内心的肝经之火,清热泻火,止汗效果佳。

3.外关穴

外关穴属于手少阳三焦经,是中医对我们身体内脏器官部位的一种描述,祛除了三焦之火,人的焦虑和烦躁还有紧张感就会通通消失,身体通畅了,心静自然凉,出汗的情况自然就止住了。

4.大陵穴

大陵穴是心包经的原穴和输穴,既与心包经的元气密切相关,又是输送心包经元气的重要通道,经常按揉大陵穴,有很强的清心泻火的功效。

以前不流汗现在流汗


部分朋友在以前的生活中会比较少的流汗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出汗,但是近段时间里里面会经常的流汗,导致自己也是很疑问的,害怕是不是自己的身体出现问题。导致身体流汗过多的原因是有很多的,比如阴虚、过度劳累、肾气虚等等。

气虚体质也可以进一步细分,在中医临床上,气虚包括肺气虚、心气虚、脾气虚、肾气虚等多种类型。气虚体质也有两个深层次因素: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气虚调理现在用今幸胶囊有突破性的进展,相对于传统中药更为快速有效,而且给人体造成的负担小。调理方面除了用药之外,避免造成气虚的行为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下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造成气虚的8大行为。

1.

过度劳累。中医上常讲“劳则气耗”,即操劳过度会消耗元气。因为元气是一种能量,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身体中发挥着它的功能。

在人们比较疲劳的时候,很容易患上感冒。而在劳逸结合,工作之余适当休息的时候,感冒的发生率就相对较少。之所以如此,与我们体内元气的循环补充密切相关。

如果在一个正常的范围内利用元气,再有规律地用足够的物质去补充,转化为新的能量,那么我们的元气就能大致保持充盈。如果消耗太过,又没有及时补充,能量的支出与供给处于一个不平衡状态,那么元气就会损耗得快,以至于越来越少,形成气虚。如果元气过度透支,那么就很容易得病。

2.

过分安逸。《黄帝内经》说“久卧伤气”,意思就是过分安逸,对机体的元气会有损伤。元气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要在体内运动。假如生活过分安逸,整天吃饱了躺着不动,元气就不能正常地舒展运动。久而久之,会使元气的运行减慢,机体就会受损。这时最先连累的就是脾。因为脾位于身体的中部,是气机的转输站,关系着体内元气的上升与下降。传统中医认为“脾主四肢”,四肢不运动,就会影响脾的运化。所以长期卧床的人食欲必然较差,消化不好,吸收水谷精微的功能降低。后天之气的生成也就少了,机体自然就伤到气了。

3.

罹患重疾。大病久病之后,人体时常会感到气力、精神不比从前。这是因为重大疾病往往会使体内元气大伤。因此,大病初愈后,机体往往呈现出气虚的特征。

4.

劳心思虑。长期的过度用脑,劳伤心脾,也容易导致气虚。这是劳神过度所致。例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刘备死后辅佐刘禅,一面治理蜀国,一面积极北伐魏国。他事必躬亲,结果心力交瘁,最终死于五丈原。从中医养生角度来看,诸葛亮极有可能死于因神思过度而导致的严重气虚。

5.

劳力伤气。劳神过度会伤元气,劳形过度,同样会促生或加重气虚体质。重体力劳动者或职业运动员,时间长了也会伤气而导致气虚。他们的身体看似很健壮,但这往往是一种假象。到了中老年以后,气虚体质会逐渐表现出来。

6.

乱服药物。有些人认为自己有内火,常擅自服药祛火。殊不知这样很容易伤到元气而导致气虚。中医认为,经常服用清热解毒败火的中药,或是长期服用西药抗生素、消炎镇痛药、激素类药物,也会促生或加重气虚体质。

7.

心情压抑。长期心情不畅,肝气郁结,很容易促生气虚体质。但凡肝气不舒畅,脾脏就在劫难逃,引起“生气之源”脾虚。脾虚了,气还会充盈么?《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总是眉头紧皱,心情郁结。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看,她一向身体消瘦,弱不禁风,面色苍白,倦而无力,就是严重气虚的表现。而这是因长期肝气不畅而导致的。随着气虚的日益严重,免疫力严重下降,最终患上了肺结核。

8.

长期节食。当机体摄入营养不足时,也会形成气虚。这种情形常见于减肥的女性。为了身材,女孩子忍痛节食,且不说是否收到减肥效果,却很容易形成气虚体质;此外,还容易形成血虚,影响月经。因为过度节食会造成气血化源不足,而使身体缺少营养,造成行经不畅或闭经。

这身上自带3个“止汗穴”,按摩一下比空调还有效


天气炎热,出汗停不下来,让讨厌夏天的人多了一个无法反驳的理由。脸上滴汗,精致的妆容被毁;腋下冒汗,异味让人尴尬;后背出汗,湿溻溻的衣服既不舒服也不雅观……


出汗是正常生理现象,它有助于调节体温、促进体内“毒素”外排,盲目抑制排汗反而对健康不利。

但出汗过多往往是一些内科病的外在表现,如甲亢、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结核病等,患者常出现自汗、盗汗等异常现象。

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可以辅助按摩下面3个穴位,有助于止汗。平常汗多的人,也可照此按摩,防止过度出汗。

1、合谷穴

位于大拇指和食指根部的中间凹陷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虎口”,按揉合谷穴对止手汗效果明显。

“复溜”一词中,“复”是反复,“溜”是悄悄地散失,意指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蒸发上行。按揉复溜穴的止汗功效在于刺激它能使水分代谢正常。

合谷和复溜穴是止汗的“最佳搭档”。合谷穴要重点揉,复溜穴要轻揉。出汗过多时,可先按揉合谷2分钟,以感觉明显酸痛为度,再轻揉复溜2分钟。

3、足三里

位于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


足三里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按摩它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按足三里对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能提高机体防病的能力。按揉足三里对常年身体虚弱、汗出过多的患者更为适宜。

按揉时拇指指面着力于足三里穴位之上,先垂直向下按压,边按边揉,以产生酸、胀感为度,每次按揉持续数秒后,渐渐放松,每天可按摩2~3次,每次5分钟。

夏天使用止汗露有什么隐患


医院皮肤性病科因使用香体止汗露就诊人数增多,也提醒大家,不要忽视这些美丽产品背后所隐藏的疾患。

1.过敏。常用的香体止汗露中的乙醇、甲醛、鞣酸、香精和添加剂都可能因人体体质的敏感性不同而诱发不同系统、不同程度的过敏性疾病,如鼻炎、皮肤红斑等。

2.炎症。过多使用止汗露,人为抑制出汗,会因为汗腺导管堵塞,代谢废物不能正常排出,皮肤缺乏保护作用,排泄物对皮肤持续刺激而出现汗斑、皮肤红肿、瘙痒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引发毛囊炎。

3.感染。有人错误地认为止汗露能使伤口变得干爽而加速愈合,所以有时会在皮肤尚未愈合的伤口或渗液上也喷洒一点止汗露。殊不知,这不但不能促进伤口痊愈,相反,止汗液里的化学成分还可能通过皮肤伤口被人体吸收,从而引起继发感染或加重病情。

4.中毒。甲醛用于香体止汗产品主要是作为防腐剂,而有一大部分人对这种化学成分的免疫能力较差,止汗产品又是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皮肤,所以引起中毒的现象时有发生。人体中毒后主要引发以眼、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伴有流泪、眼剧痛、喉痒、咳嗽、呼吸困难、窒息及全身软弱无力、多汗和头痛等症状。

5.休克。在气温很高或运动时,全身大面积涂抹或喷洒止汗产品,强行止汗,势必引起体温过高,严重时可能出现热休克。

汗多体质的人:按摩5个穴位可以止汗


有些人体温较高,或是汗腺发达,在炎热夏天特别容易出汗,严重者会影响生活、工作,还可能对健康有不良的影响。中医认为,夏季出汗多,易损失津液,适当吃酸味水果,可起到敛汗生津的作用,如番茄、葡萄、柠檬、狝猴桃等。

从现代医学看,流汗会损耗较多的维生素C和钾,水果是钾很好来源,而口感较酸的水果维生C含量也较丰富,与中医的理论相一致。此外,出汗多的人会流失大量蛋白质,要注意多补充营养,以及维生素B1.B2等,最好每天喝杯牛奶或优酪乳,吃些瘦肉和鱼。此外,容易出汗也可能是体内湿气重造成,在饮食上应多吃有利湿作用的食物,如冬瓜、西瓜、赤小豆、绿豆、薏仁等都非常适合。

1.合谷穴

平时多汗的人或是因身体虚弱容易出汗的人,可以按摩下面这3个穴位,防止过度出汗。合谷穴位于大拇指和食指根部的中间凹陷处,按揉合谷穴可达到使汗腺收缩的效果。这个穴位很好找,推荐。


2.复溜穴

复溜穴位于小腿内踝和跟腱之间向上2指宽处,按揉复溜穴能缓解治疗水肿、盗汗、自汗等,帮助身体水分代谢正常。

3.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按足三里有促进消化系统功能、加快毒素排出、能提高机体防病的能力,适合身体虚弱、汗出过多的人。保健穴位,每天按按身体健康,推荐。


4.内关穴

心气不足的人可按摩内关穴、肺气不足者可按摩鱼际穴、脾气失调的人可多按摩足三里穴。三处穴位皆为养生大穴,除了多汗患者可多按压之外,一般人也能常按保健。

内关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约3横指)、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此穴具有安定心神、治疗心痛和心悸、调节情志、滋阴润燥等作用。

5.鱼际穴

是手太阴肺经的腧穴,位于手部大拇指关节后、掌蛊中点、赤白肉际处。此穴可调理肺气、清热泻火、止咳平喘,达到宣肺固表的作用,进而达到止汗的效果。

点三穴,让身体暖和起来


人们感到手、脚、身体发冷时,用两个手背互相摩擦就能暖和起来。为什么?因为手背上的阳池穴是三焦经主要穴位。而三焦经有上焦、中焦、下焦这三组人身上的发热系统,其中,上焦支配心脏和肺的呼吸功能、中焦支配消化器官、下焦支配泌尿器官。此外,为什么运动或吃饭后体温会升高?这是因为上焦和中焦发挥了功能。而排尿后,人为什么会轻微打哆嗦呢?这是下焦放出热量的缘故。而阳池穴不仅可以治疗发冷症,还可以调节内脏器官的功能,可治疗感冒、气喘、胃肠病、肾功能失调等疾病,如与合谷穴共用效果更好,其治疗要点是慢慢地进行、时间要长、力度要缓。

治疗方法是:两手齐用,先以一只手的中指按压另一手的阳池穴,再换过来用另一只手的中指按压这只手上的阳池穴。这样可以使力量由中指传到阳池穴内,用不着别人帮忙。消除发冷症除了按摩阳池穴外,还可以将关冲、命门两穴以及手心配合起来加以刺激,更能收到好的效果。

阳池穴的位置在哪里?它在手背间骨的集合部位。寻找的方法是:先将手背往上翘,在手腕上会出现几道皱褶,在靠近手背那一端的皱褶上按压,在中心处会找到一个压痛点,这个点就是阳池穴的所在。

吃什么可以止汗


出汗是人的正常生理反应。通过排汗可以更好的排出身体里的毒素,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特别是在夏天,每天都被都会出大量的汗,身上就会有很味道并且感觉黏黏糊糊。而且捂出汗,会引起湿疹、热痱等问题。有些人就非常不喜欢这种粘腻的感觉,就会试图找一些方法避免出汗。那么吃什么可以止汗呢?

治汗:莫喝凉茶应温补

无论自汗、盗汗,根本原因为内虚所致。不少广州人总觉得夏天出汗全因湿热,猛灌凉茶,生怕燥热上火。专家提醒,这样反而轻易攻伐脾胃,使虚证更甚。其实广东人夏天久居空调冷气之中,缺乏运动,许多人的体质已经转变为阳虚,适当的温补并不会燥热,反而有助于调节体内阴阳平衡。

推荐以下几款食疗汤水,但需注重,应温热时喝,切忌冷饮伤及脾胃。

●北芪大枣水

北芪20-30克,大枣6枚(若为红枣则须去核),浮小麦20克煲水频服,可以益气、生津、敛汗。

●炒米水

将米在锅内炒至金黄,再放水煮之。温中健脾,尤其对于体虚妇女非常有效。民间习俗妇女月子里喝炒米水,也是出于此理。

●人参瘦肉水

人参炖瘦肉,补中益气健脾。如气阴两虚者则可加花旗参;若为阳虚,则可用高丽参。非常是产后虚弱的妇女,待恶露排净后,可用高丽参、阿胶、鹿茸等大补气血之品。

●敛汗汤

浮小麦或糯稻根均有敛汗之效,而大枣也可与圆肉互换,加瘦肉则可作为保健汤水;或加冰糖或蜂蜜引用。

额头出汗——肝阳上亢

如果额头常常出很多汗,中医认为可能是肝阳上亢引起的。

建议:平时尽量保持心境平和,少生气,要保证充足睡眠,否则容易导致阴虚、肝阳上亢。每天冲泡枸杞茶饮用,有平肝功效。

鼻子出汗——肺气不足

如果平时鼻子总出汗,说明肺气不足,需要调理补气。西医认为这是免疫力低下的表现,需要提升免疫力。

建议:每天用双手敲打双腿,并按压双腿的左右两侧,因为这是人体肺经分布的部位,通过敲打刺激,可起到调理肺经的作用。

颈部出汗——内分泌失调

颈部汗腺分布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颈部会出汗。如果你的脖子常常出汗,可能与你全身内分泌失调有关。

建议:最好去医院接受全面激素检查。

胸口出汗——脾胃失和

如果胸口常出汗,中医认为这是脾胃失和的表现,说明体内的血液循环很慢,氧气运输不顺畅。

点三穴 让身体暖和起来


人们感到手、脚、身体发冷时,用两个手背互相摩擦就能暖和起来。为什么?因为手背上的阳池穴是三焦经主要穴位。而三焦经有上焦、中焦、下焦这三组人身上的发热系统,其中,上焦支配心脏和肺的呼吸功能、中焦支配消化器官、下焦支配泌尿器官。此外,为什么运动或吃饭后体温会升高?这是因为上焦和中焦发挥了功能。而排尿后,人为什么会轻微打哆嗦呢?这是下焦放出热量的缘故。而阳池穴不仅可以治疗发冷症,还可以调节内脏器官的功能,可治疗感冒、气喘、胃肠病、肾功能失调等疾病,如与合谷穴共用效果更好,其治疗要点是慢慢地进行、时间要长、力度要缓。

治疗方法是:两手齐用,先以一只手的中指按压另一手的阳池穴,再换过来用另一只手的中指按压这只手上的阳池穴。这样可以使力量由中指传到阳池穴内,用不着别人帮忙。消除发冷症除了按摩阳池穴外,还可以将关冲、命门两穴以及手心配合起来加以刺激,更能收到好的效果。

阳池穴的位置在哪里?它在手背间骨的集合部位。寻找的方法是:先将手背往上翘,在手腕上会出现几道皱褶,在靠近手背那一端的皱褶上按压,在中心处会找到一个压痛点,这个点就是阳池穴的所在。

什么穴位可以止汗


什么穴位可以止汗

1 、可以止汗第一个穴位是合谷穴

位于大拇指和食指根部的中间凹陷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虎口”,按揉合谷穴对止手汗效果明显。“合谷”意指大肠经气血汇聚于此,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场。现代研究表明,按揉合谷可达到使汗腺收缩的效果。操作时用一手的大拇指来用力按揉对侧手的合谷穴即可,力度以产生酸胀感为宜。

2 、可以止汗第二个穴位是复熘穴

位于小腿内踝和跟腱之间向上2指宽处。宜用大拇指腹轻轻揉按,以略有酸胀感为宜。“复熘”一词中,“复”是反复,“熘”是悄悄地散失,意指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蒸发上行。按揉复熘穴的止汗功效在于刺激它能使水分代谢正常。合谷和复熘穴是止汗的“最佳搭档”。合谷穴要重点揉,复熘穴要轻揉。出汗过多时,可先按揉合谷2分钟,以感觉明显酸痛为度,再轻揉复熘2分钟。

3 、可以止汗第三个穴位是足三里穴

位于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足三里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按摩它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按足三里对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能提高机体防病的能力。按揉足三里对常年身体虚弱、汗出过多的患者更为适宜。按揉时拇指指面着力于足三里穴位之上,先垂直向下按压,边按边揉,以产生酸、胀感为度,每次按揉持续数秒后,渐渐放松,每天可按摩2~3次,每次5分钟。

注意事项:

出汗过多可能是甲亢或者体虚引起的,要及时得到重视,不可忽略。

脚上穴位怎么按摩

1、太溪穴:补养肾脏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太溪穴是肾经上的原穴,原穴是指源头,生命的原动力。每天只要坚持揉按刺激太溪穴,就能够调动起生命的原动力,气血才会上达于面,下行于足。揉按太溪穴最佳时间是在每晚上9点,一次按30下。在按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正坐或平放足底的姿势。用手指按揉,按揉时一定要有酸痛的感觉,每天坚持按太溪穴能够防治因冬季气候所引起的常见病症。

2、照海穴:缓解咽喉干燥

照海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照,意为照射,海,象征大水,“照海”顾名思义,指肾经的经水在此大量蒸发,具有吸热的作用,按压此穴能缓解咽喉干燥、目赤、失眠等由于阴虚火旺引起的症状。按压时,感到酸、麻、胀就可以了;按压时间不宜太长,5~10分钟即可

3、太溪穴:补养肾脏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太溪穴是肾经上的原穴,原穴是指源头,生命的原动力。每天只要坚持揉按刺激太溪穴,就能够调动起生命的原动力,气血才会上达于面,下行于足2015最新十大脚上穴位按摩保健法2015最新十大脚上穴位按摩保健法。揉按太溪穴最佳时间是在每晚上9点,一次按30下。在按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正坐或平放足底的姿势。用手指按揉,按揉时一定要有酸痛的感觉,每天坚持按太溪穴能够防治因冬季气候所引起的常见病症。

出汗多的原因

1、人体出汗与气温等环境条件关系大

现代保健医学把人体出汗分为不显汗和有效汗。当气温低于摄氏20度时,处于静止状态的人也会排汗,但这种汗液非常细小,人体感觉不出来,故称不显汗;而当人体处于活动状态或气温高于摄氏25度时,不显汗占的比重就不大了,为了散发热量,人体就要通过排出并蒸发汗液的形式来散热,这种汗液很容易感觉出来,故称有效汗。

2、汗与健康存在着很大的联系

例如,有些人偶感风寒,总是喝完姜汤后卧床,盖上被子,一旦出了汗,病就基本上好了。这是因为着凉感冒的人,汗腺受寒而阻,不能以出汗方式散热,导致体温升高;喝汤盖被后,汗腺因受热而舒张,从而排出汗液,散发体热,降低体温,真可谓“汗到病除”。

3、出汗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

一般来说,夏季炎热,出汗多一点是正常的,但如果出汗过多,对健康就不利了。过多出汗,可造成人体血液循环的流量减少,循环变慢,使得人体的散热量趋减,从而导致体温升高。大量出汗,还能使人体盐分流失,细胞因缺钠而造成热痉挛。所以,夏季里,人们应及时补充流质和适当的盐分。

我国传统医书《内经》也列出许多用“出汗”诊断疾病的例子。例如,消渴病(即糖尿病)患者出汗较少,但小便却多;肝臌胀(即肝硬化)患者的汗液呈黄色并略带腥味;老年人半身出汗可能是中风的先兆;体质虚弱的人,睡眠时容易盗汗;而在高烧出汗后,常常会导致体温下降、四肢冷厥等症状。

收敛止汗的中药


出汗虽然是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对于有的人来说并不正常,尤其是发生在睡觉时出汗的情况,往往人盗汗的问题,这也是一种疾病,可选择中药来改善,而收敛止汗的中药有哪些比较有效呢?这里止的汗就是虚汗,有多种配方来选择,具体哪一种还是要看个人的出汗情况,对症下药才更有效。

收敛止汗是什么意思

收敛止汗是一个中医名词,是用具有收敛作用的中药治疗出汗过多的方法。一般收敛的是虚汗。

收敛止汗的中药有哪些

收敛止汗的中药主要有白蒿、生龙骨、五味子、山茱萸、白芍、乌梅、浮小麦、麻黄根等。

收敛止汗的中药方剂有哪些

1、黄耆30克、麦冬15克、北五味6克、桑叶14片。水煎服。

2、黄耆、人参、白术、茯苓、扁豆、山药、陈皮、半夏、葛根、甘草(炙)各等分。水煎服。

3、黄芪18克、白术6克、防风6克。研末,做汤剂或者水煎服。

4、玄参1斤,麦冬1斤,天冬1斤,生地1斤,北五味4两,酸枣仁半斤。上为末,炼蜜为丸。

5、黄耆1两,牡蛎粉1两(煅),肉桂5钱,知母1两(炒),人参5钱,白术1两,芡实100枚。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收敛止汗的食物有哪些

收敛止汗可以吃一些温性的具有补中益气、固表止汗、益气补血等功效的食物,例如糯米、羊肚、红枣、燕窝等都是可以适当的食用一些的。

收敛止汗吃什么水果蔬菜

一般的水果蔬菜基本上不太会有直接明显的收敛止汗的作用的,不过大家还是可以多吃一些具有补肾、益气、固表、补虚作用的水果和蔬菜,这样对于缓解症状也是大有帮助的。

夏天点这3个“止汗穴” 让整个夏季不流汗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