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运动养生 > 通背养生 > 导航 > 通背养生

通背拳与人体健康

【www.ys630.com - 通背养生】

运动可以代替保健品,但所有的药物和保健品都不能代替运动。从古至今,关于养生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或名言,养生和养性必不可分,它带给我们的是健康。如何避免走入有关运动养生方面的误区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通背拳与人体健康”,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通背拳又称通臂拳通备拳,是我国武坛久负盛名,并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拳术之一。通背拳的流派较多,主要有:白猿通臂、五行通背、活叶通背、劈挂通备、太极通背等。关于此拳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尚待进一步考证。到清末民初时,通背拳大为昌盛,好手辈出。河北、京津一带的张策、刘月亭、刘智和辽宁的修剑痴等均是近代通背拳名家。他们不仅继续了通背拳术,并且不断充实、创新和进展了拳法内容。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国家的重视,传统的武术活动得到了空前的进展,通背拳以其特有的风格特点,独树一帜,成为开展群众武术活动和全国武术观摩表演、竞赛大会的表演、竞赛内容之一。通背拳不仅流行于国内,而且在东南亚、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都得以广泛传播。一些喜好者还成立了专门团体,许多通背拳专著也相继出版。

通背拳经过多年的进展,不仅有着丰富的技击理论和攻防战术,而且,它在强健身体、促进身心健康进展方面亦具有独特的健身功效。练习形意拳到底会给练习者的身心健康带来哪些好处呢?为什么通过习练通背拳能够使练习者的身心健康状况获得由外而内的明显改观呢?为了使更多的武术喜好者对通背拳有个更新的熟悉,这里笔者想就通背拳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练法、技法和动作风格特点等方面,从研究它的独特健身价值角度动身,对以上这些问题进行浅略的分析与探讨,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促进人体代谢提高内分泌功能

练习通背拳时要求尾间上提,裹裆敛臀,人体脊椎骨的最末端为尾间,也称脊骨根或脊椎尾。练时两大腿用力,臀部前收,脊椎骨的尾端向前上托住丹田(小腹),称之谓尾闾上提。以意将气下沉于丹田,将气存养涵蓄,不使上浮,然后用意将丹田之气由尾闾往上翻之。同时,练习通背拳时还要求两大腿用力要有内向之感,臀部有意识地向内收敛,称之为裹裆。敛臀则是在含胸拔背和松腰的基础上使臀部稍做内收。收敛的方法是肛门的括约肌稍加收缩上提,同时尽量放松臀部和腰部肌肉,使臀部向外下方伸展,然后向前、向里收敛,像用臀把小腹托起来似的。敛臀的作用是在气沉丹田的要求下能使腹部充实团聚。

通背拳的这种独特的锻炼要领和腹式呼吸方式的较多采用,使得人体膈肌、腹肌的收缩和舒张对肝脏、胃肠起到了自我按摩的作用,使胃、肠、肝、胆、肾随之发生适当运动,改善了肝内血液循环,推动了胃、肠蠕动,促进了消化液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加强了营养物质的汲取,促进了体内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提高内分泌系统功能。

促进人体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健康

通背拳技法上讲究松肩探背,放长击远腰背发力,吞吐吸化膝似寒鸡,两脚似钻。这样的练法要求使得练习者全身各主要关节尽力伸展,各部肌肉和关节都参与了活动,使心脏功能逐渐适应了运动的要求,从而有用地锻炼了心肌,使心缩力加强,血输出量增多。通背拳中的劈、摔、抖、弹等动作较多,使力量贯注于掌指等梢节部位,这样即可加速组织末梢部位的血液循环,使局部毛细血管开放部分增多。静脉、淋巴回流加强,因而减轻了心脏的负担。另一方面,通背拳采用腹式呼吸方法,呼吸时膈肌和腹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腹压不断改变,如腹压增高时,腹腔内的静脉受到压力的作用,把血液输入右心房;反之,当腹压减低时,血液则向腹腔输入,这样,由于呼吸运动提高了心脏营养血管的功能,促进了血液循环,因而加强了心肌的营养作用,改善了心脏营养过程,有助于保持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健康。

加强人体运动能力提高身体运动素养

通背拳在手法上讲究直出直入,放长击远,练习时两手运行轨迹多半是一直一圈。直者,直出直人;圈者,圈揽拨扇。出手时强调含胸、探背、松肩、合肘、舒腕、活指,形成起于肩背、通于膀臂、达于手指的练习方式,久练对背阔肌、斜方肌、肩胛肌有着优良的影响。同时,对练习者上臂肌肉的锻炼作用也有异于其他体育活动。通背拳手法发出后一般要使臂迅速变为自然放松,形成鞭打力,借助伸肌爆发式收缩后的反弹力及配合屈肌的一般性收缩,而使上臂肌肉在一伸一缩的瞬息转换中,不断提高肌力、肌肉的放松能力及对抗肌之间的转换能力。

另外,通背拳注重以腰发力,讲究拧腰切胯、大开密合、放长击远。步法上要求蹿蹦跳跃,轻灵灵敏;闪展腾挪,快速矫健。进步如潮涌,撤步如潮退。因此,对于人体腰部、躯干、髋、膝、踝等部的灵活性、柔韧性以及大腿和小腿的力量增长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能够促使人体腰部和下肢各部肌肉得到锻炼。而且,由于肌肉的收缩对骨骼的牵拉作用,以及新陈代谢的加强,骨的血液供给得到改善,使骨的形态、结构和性能都发生了优良变化,骨质变得牢固,同时也使关节四周的肌肉、关节囊和关节韧带受到优良的锻炼,从而增强了关节的稳固性、柔韧性和灵活性。所以经常练习通背拳的人,不仅骨质牢固,而且关节的柔韧性较好,肌肉活动的协调性也强,从而大大加强了运动系统的活动能力,提高了身体的运动素养。

对人体经络和神经系统的优良影响

我国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它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而人体的气、血、津液主要靠经络为运行途径,通背拳的练习可以有用地锻炼带脉、冲脉、任脉和督脉,从而对疏通经络产生优良的影响,如,通背拳中的站桩练习,包括天地桩、周天桩、混元桩、子午桩等,就是在中医经络学说的指导下以活动人体全身经脉为目的而进行练习的。

人体的各种活动,都是依靠于大脑层神经细胞的兴奋与抑制的调节来完成的,而动作的变化、协调和平衡则全由中枢神经系统来指挥。中枢神经系统某些机能部分失调后会导致神经衰弱,造成失眠、消化不良等症状。通背拳的练习对中枢神经系统机能也有着优良的作用和影响。由于通背拳在运动中变化多样,动作经常是一手连三手,肩肘腕胯膝、心力气血胆要处处相合,上下协调,周身一气;同时还要做到精神贯注、形神合一,以意识引导动作,这样就会使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处于有规律的兴奋状态,对中枢神经和脑功能起到很好的调节练习作用。同时,这种精神专一的运动兴奋,又使大脑皮层中的其余部分得到爱护性抑制,这对脑力工作者更是一种积极性的休息。因此在工作之余,适当练上几趟通背拳,略出一点汗,不但不觉疲乏,反而会觉得神怡气爽,精力充沛。

提高呼吸系统机能扩大肺活量

通背拳的练习对于改善和提高呼吸系统的机能有明显作用。在呼吸系统中,首先最直接受益的是肺脏和气管。毛细血管的反射性扩张、胸压的规律性变化和呼吸的深长,可使呼吸器官本身得到充足的血液供给,从而使得呼吸器官本身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

通背拳练法上要求含胸舒气、气降丹田,这样的练法,有利于做好腹式呼吸。在两肩微合、放松、两肋微敛的姿势下,通过动作使胸腔上下放长,横膈有下降伸展的机会,从而使呼吸之气顺通流畅,舒气下胸,气降丹田。这对于毛细血管的反射性扩张、胸压的规律性变化和呼吸的深长都是极为有利的,它可使呼吸器官本身得到充足的血液供给,从而改善了人体呼吸器官的健康状况。另外,通背拳主要以腹式呼吸方式为主,采用这种腹式呼吸方法可以有意识地增加呼吸深度,加强隔肌上下运动,这样对进展呼吸肌,扩大肺活量,提高肺部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可起到优良的锻炼作用。所以长期从事通背拳的练习,会使练习者的呼吸频率减少,呼吸差和肺活量都会比一般人大,使练习者的呼吸机能得到有用改善。

Ys630.com相关知识

身心合一通血脉的太极拳


【导读】身心合一通血脉的太极拳的锻炼方法,在中国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下面就为你介绍身心合一通血脉的太极拳。

身心合一通血脉的太极拳

我国《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提出: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汉代名医华佗创编了五禽戏作为健康运动,他的理论是:人身常动摇则谷气消,血脉通,病不生,不犹户枢不朽是也。太极拳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运动。练习太极拳,除全身各肌肉群、关节需要活动外,还要配合呼吸及意识活动。太极拳动作缓慢、走圆划弧、屈膝坐髋、重心低落、连续不断,又因太极拳动作亲切,没有精神及体力上的高度紧张,特殊适合中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是中老年人健身运动的最佳挑选,太极拳运动也风行于国内外。

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的益处第一是它融合了力量、平稳、姿势及凝神静气等四个基本要素。现代医学探索进一步证实,太极拳运动对老年性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周围动脉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冠心病、高血压病都有必定疗效,可作为老年慢性疾病的运动疗法项目之一。

太极拳是运用阴阳原理的极佳典范,每个动作都包含阴阳之变化。虚与实、动与静、表与里、开与合、进与退、收与放、左与右、刚与柔,相辅相成。太极拳注重整体观念,要求身心合一,松静无为,内外上下一致,以意领气,气随意行,意到气到。因此练习太极拳能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达到保健的作用。

身心合一通血脉的太极拳

练习太极拳要求情神贯注、意守丹田、不存杂念,即要用意和心静。这种意识和身体锻炼相结合的方法,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高兴性提高的情况下完成的,这样就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还益于大脑皮层高兴、抑制的调整。太极拳运动对情绪亦有较好的调剂作用,可使老年人的自信心增强,睡眠改善,对情绪抑郁者、慢性疲惫综合征患者的心理调剂作用显著。还有专家探索后认为,坚持太极拳的锻炼,能够使神经系统中枢主导部分作用加强,通过其促进代谢和内分泌功能,使老年人免疫力增强,起到防病和抗病的积极效应。经常练习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练习太极拳后,周身舒服,反应灵敏,心情也大为改善。

练太极拳时呼吸较深,动作缓慢而柔和,既能增加脑动脉内的血流量和供氧量,也能有用地改善脑神经细胞的营养,还可使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紊乱得到调整和改善。

太极拳修炼之道 天地人物之通理


导读:太极拳是中国的传统武术,太极拳的技术与理论经过数百年的演化、进展始臻完善,1919年孙禄堂先生出版《太极拳学》一书。太极拳进展史上有了专门探索太极拳技术与理论的太极拳学。

太极拳学的养生观和哲学理论

太极拳学的养生观

太极拳学是动静、黑幕、开合、吞吐、刚柔、攻守、奇正、上下、内外、左右、进退、阴阳矛盾的辩证学说。它的运动方式充分反映了生命的内部矛盾及每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不但对立、排斥、制约和斗争,也相互联结、依存、渗透和转化这一规律,从而证实太极拳是一种全身运动和交替运动。人体各系统生理机能内部或机能之间,通过动静、黑幕、开合、吞吐、刚柔、攻守、奇正、上下、内外、左右、进退、阴阳的交替,进行二元或多元交替运动锤炼,克服对偶失衡的锤炼方式。人的智能、精力、记忆力等高级精神活动,是通过大脑实现的,大脑的两半球,分别支配着对侧眼、耳、肢体等器官的感觉和运动。而肢体,特殊是上肢,外部的脑,也即人的第二大脑。它的运动也给大脑发育提供了条件。而大脑的健全却是健康长寿的最复要的保证。

探索表明,在一个人的大脑皮层上有140多亿个细胞,一生中起作用的只有10%左右,约90%的脑细胞如一片荒凉的处女地尚待开发。太极拳对偶完全平稳的交替肢体运动,使大片荒凉的处女地的开发,大大提高了脑利用率,给我们的健康和长寿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日本等国医学家调查探索发觉,开发荒凉的大脑,能大大减少发生脑裂中风的机会,还可医治白内障及复听等疾病。

太极拳学的哲学理论

1.《易经》: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2. 宋代理学家则认为太极即是理。《朱子语类》卷七五:太极只是一箇浑沦底道理,里面包含阴阳、刚柔、奇耦,无所不有。 清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

3.谓天宫,仙界。 三国魏阮籍 《咏怀》之七二:时路乌足争?太极可飞翔。 晋葛洪 《抱朴子吴失》:园囿拟上林,馆第僭太极。《云笈七签》卷八:太极有元景之王,司摄三天之神仙者也。

太极拳学的健身原理

艺术之能事不仅见于知所取,非常见于知所舍。内家太极拳法,行云流水,一切都自然而然,这就是取舍恰到好处。全意莫若象,全象莫若意。自得而忘象,得象而忘意。千百年来的内家太极拳学,追求的就是阴阳合德形神合一的最高境地。苍健劲直是形的静的物理,超拔清逸则是神的动的表情。静的高举远慕的形的本体,动的万有流变的神的礼赞,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中充分的交融汇合。使内家太极拳学,不仅在武术的单一领域,更将在健身疗疾、养生益智及开发人体潜能的领域里开发新的天地,开创一代新风。

学太极拳需要:八心四志

名拳大观-螳螂拳


亮末清初时,山东有王郎者(有称王朗者)来少林寺学艺,艺成后与韩通斗,斗败及于树停休息,苦思破敌之法。睹一螳螂缘树而停,乃以划草戏之。螳螂则以一刀勾一刀打,转变有量,闪转灵活,乃携螳螂归寺,终日试之,而探索出勾搂刁摘等螳螂手法。

一日在树停练习时,有一猿猴与其衣,乃赶猿猴而不得近其身,赶逐很久,猿猴才弃其衣而往,王郎思之良久,模拟猿猴之脚印,变换之角量,而探索出猴之步法。至此王郎之螳螂拳初步形成了。

不久,便有人写出拳谱。第一篇为十八罗汉短打序,其中说:短打者,少林福居禅师所著也,注释详确,义理熟晓。并有短打要论,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条、长拳便短打,短打要长拳等等。练螳螂拳者以此为总谱,或称为老谱。可睹当时螳螂拳只有一种。以后一传再传,逐步演变,遂分为三大派了。此三大派,逐派叙述。

想要健康长寿勤练太极拳


提起太极拳大家会不自觉的想起仙风道骨的张三丰,的确,中医认为勤练太极拳对健康长寿是有特殊大的功效的。经常早上我们会看见很多老人在楼下练习太极拳,既是一种美得享受,又锻炼了身体何乐而不为呢。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运行气血与形体五官等组织相联系的矛盾统一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脏腑、经络、气血之间,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在心--君主之宫(大脑皮层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统率与协调下,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维持阴阳平衡。

太极拳,根据阴阳、脏腑、经络、气血学说制造的锻炼方法和动作要领,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意气为君骨肉臣;三调整:调心、调气、调身;九要领:静、聚、贯、顺、沉、畅、松、正、整。在练习时要做到心神安静,内外放松,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神形合一,意气相依。还要长期锻炼,持之以恒,从而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一、强心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练太极拳特殊强调心静用意,用意识引导动作,使心神安静,意念集中,机体放松,脏腑之间发挥正常的功能,从而取得相对平衡。心神安定,可使思维灵敏,语言流利。心气运行流畅,更能发挥其统辖血液循环的功能,减少和消除体内瘀血。血液通畅充盈,面色自然红润。

二、养肝。 练太极拳时,意境清静,情绪安宁,以意行气,内外放松,动作轻柔圆活,如春风杨柳,生气盎然,可使肝气舒和条达,从而肝体得养,肝血得藏,有助于脾胃消化,不致横逆克土。练拳时以意运气的腹式呼吸,有助于行气活血。眼神贯注动作,动作圆活连贯,对养肝明目、舒筋活络大有好处。

三、健脾。 练拳时的腹式呼吸,气概宜鼓荡,内脏加强蠕动,好比对肠胃等内脏器官进行自我按摩,使三焦气机通畅,脾胃升降和顺,新陈代谢加强,中土运化水谷功能健旺。心情愉快,饮食自然香甜。化源增加,营养充足,肌肉丰满光泽,四肢强健灵活。脾气旺盛,营血充盈,统血功能亦必正常。

四、补肺。 练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从而加强了肺主气的功能,增加了肺活量,有利于肺的肃降。通过吐故纳新,能进一步推动气血在全身的运行,使身体各部都得到营养与活力。练拳时使肺的呼吸与皮毛的开合联系起来,与动作的开合虚实和起伏转换结合起来,练拳后皮肤暖和或微微出汗,有利于肺气的宣发和水道的通调,并能充卫固表,不易感冒,使皮肤润泽,感觉灵敏。

五、固肾 .太极拳论认为腰为主宰,命意源头在腰隙.故练拳时十分重视肾之府--腰的作用,以腰为轴来带动四肢和全身协调运动,使劲路完整,气机畅达;要牵动往来气贴背、中气贯脊中;还要悬顶、吊裆、提肛、尾闾中正,以加强肾命并调通任督二脉之气。并且以心为令、气沉丹田,使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这样就加强了两肾和命门的功能,使肾精充实、阳气旺盛、行动轻捷、二便调和、骨强齿坚、发泽耳聪。

六、益脑。 脑为髓海,是精髓和神明高度聚汇之处,为生命要害所在。练太极拳通过心静用意、心神安定,协调地完成各种动作,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良好的锻炼作用,加强了大脑的调节功能。又因肾主骨,骨生髓,肾通大脑,所以肾气旺,任督二脉畅通,就能使髓海充实、精神饱满、思维灵敏、记忆力强,起到开发智力和延缓衰老的作用。

太极拳 老人练习太极拳修身养性返老还童

中国的老年朋友,对于太极拳有特殊的情节,尤为喜爱,常看到长着长长白胡须的老爷爷练习太极拳,总给人清风道骨的感觉,武侠神功只存在电视剧中,但是强身健体的武术--太极拳,可是真真切切的存在我们身边。

俗话说人过四十不学艺,很多人学太极拳可是从退休后开始的,太极拳让人身强体壮、返老还童.练太极拳不光增强了老人的体质,更丰富了老人的老年生活,充实了老人的精神世界。

增添乐趣,心栽梅花报春风

一开始,太极拳给人一种奇妙感。经常在公园里看别人练。刚退休下来时,那种清闲真不习惯,于是就跟着学太极拳消磨时光。谁知这一学,才发现,太极拳不仅舒筋活血,还可调整心态。

通过练太极拳总结了四句话:从招式上看形体美,从要求中思考学问,从练习中找出差距。

磨炼意志,学做苍松傲风雪

学太极拳要过好三关:寻师关、适应关和恒心关。我先买了教学书籍,但学起来不得要领。拜了较有名气的陈老师为师,受他指点,才走上正道。陈老师要求严格,天天都得练基本功,我当时快60岁了,开始时还真不适应。后来在老师和拳友的鼓舞下,总算坚持了下来。经过科学安排练习强度,我的体能逐步提高了。练功最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所以练功也是练毅力。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练习后,我终于学有所成。

开阔胸怀,但作杨柳育新枝

习武最讲的是武德。我在公园练拳时,常有人观摩请教。后来我想,应该让更多的人通过打太极拳使身体健康起来。我每年都举办一两次太极拳辅导班,不收学费,义务传授。到目前为止,我指导的学员已有300余人,这也算是为全民健身和普及太极拳做点贡献吧。

陶冶情操,愿作修竹结千竿

太极文化博大精深,可修身养性,我在不断提高拳艺的同时也陶冶了情操,促进了身心健康。在办辅导班的过程中,我还结识了一大批拳友,我们切磋交流,取长补短,互通信息,共同提高。我还自编了6套太极拳、太极剑、健身操等项目,得到了大家的好评。相信我和拳友们的努力,定能让太极拳术如繁茂的竹林,蓬勃壮大。

太极拳是一种柔性,在锻炼时通过各种柔和动作,以一定的呼吸运动能促进心、肺、肠、胃等内脏的机能活动。同时,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用意识加以引导,起到调节中枢神经的功能,既有一般拳术活动肌肉筋骨 的好处,又有调息养神的功效,所以特殊受到人的喜爱。

但在练时,应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一、练拳前要做好必要的预备活动。一般来说,练拳以清晨为宜。最好能排空大小便,喝一点豆浆、麦乳精之类的饮料,或吃几片饼干,但千万不要吃饱。接着可结合散步做一些随意的预备活动,然后静立片刻,调匀呼吸,排除杂念,预备操拳。

二、练拳时要用意而不用力。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由意识来支配的,从而达到精神和肌肉两方面的锻炼。老年人在操拳时,最好能选择一个清静避风的环境,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不要边练拳边与人交谈,以致失去锻炼的功效。

同时,要根据各人不同的体质和健康状况,选择一定的驾势,做到螳臂当车。如年高体弱的,可采取姿势较高的小架子,尤其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者,在做分腿、踢腿、下势等动作时,千万不要用力抬腿或下蹲,只要意识上想到了,同样可以得到锻炼效果。

三、练拳时尽可能做到柔、缓、松、轻相结合。由于老年人受到体力上的限制,练拳时应尽量柔和、放松、自然、缓慢,防止造成呼吸急促、心跳增快等副作用,即使初学者,也要做到这一点,尤其身体较弱或患慢性病的老年人,更要掌握好这个要领。

四、练拳时应掌握深匀细长的呼吸。匀细深长的呼吸,不但可以提高吐故纳新的效果,同时也能改进血液循环和内脏活动机能。由于这是一种与动作相结合的腹式运动,初学者可能感到有困难,应在锻炼中慢慢适应,不要急于求成,千万不要有意用力呼吸来达到所谓的气沉丹田,以免出现头晕目眩,心跳气促等现象,影响自然呼吸。

总之,老年人练太极拳以适度为宜,久而久之,随着身体素养的增强,自会逐渐做到行气结合,得心应手,操之过急是万万不行的。

结语:练习太极拳的好处还有很多,小编就不在这里一一赘述了,叫上家中的老人在阳光明媚的早上练习一套太极拳,快点试试吧。

名拳大观-太极拳


太极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术语,指派生万物的本源。太极拳,以是太极之理立论的一种拳术。古代方士以双鱼形太极图表示太极之理。初传于河南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便依此图说亮拳理,规范拳技。

古人认为,阴阳两者相互不离,相互消长,相互转化,产生了万物,万物中都包含了此理。在太极拳中,表现为动静、刚柔、黑幕、开合等对立统一的状况。 太极拳讲究通过静中求动,达来静中有动。便身体处于相对静止,要求意气周流,呈外静内动之象。具体表现于练拳的准备势和收势。还讲究通过动中求静,达来动中有静。便肢体运转时,内意要专著守一,内气要平缓如一,显现相对的内静。

目前,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赵堡六种流派。初时,陈家沟的陈王庭创立了太极拳,遂世代相传。杨露禅为学来陈家太极拳,屈身为陈家奴仆,从墙壁的裂口偷看陈长兴练拳,并偷偷修炼起来。后来陈长兴被他所感动,正规收他为徒。

杨露禅习得陈家太极拳后,进行了改良,并回家乡河北进行推广,于是形成了杨家太极拳法。

太极拳动作徐缓愉快,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如大海,滔滔而不决。太极拳又很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本身的精神力,这也就表现了其内家功夫的特点。

多练太极拳身心都健康


从世界医学文献中,以太极(Tai Chi)为字汇查询至2002年6月,共有80篇文章,没有一篇提到太极拳对于身体有害,不像其它运动都会有一定的运动损害。文献所强调的是对于健康者的保健及病患的复健。一般而言太极拳架式的演练,大约是20-30分钟,运动量为最大氧气消耗量的35-55%,是属于中度运动量。而且血中乳酸含量为3.8mM(厘摩尔),约略是血中乳酸堆积的开始,因此太极拳也属于有氧运动.台大复健系有一系列的研究,发觉长期练太极者,心肺功能较好、体脂肪比率较低、身体柔软度高,其它研究也显现练拳者,皮下微血管流量较好、骨胳肌肉功能佳、姿势平衡感好,可以防止老年人摔跤。练拳架的通气需求量也较低,对于慢性病患的复健,例如心脏病、慢性肺气肿、气喘、类风湿性关节炎、中风等,都有一定的功效。

至于太极拳为什幺对于身体健康有用?是有许多说法,以西医的论点,如前所言太极拳是中度运动量,而且是有氧运动,可以消耗多余的脂肪、防止血管硬化堵塞、增加气体相易、氧气供给充足、血流通畅、活化细胞防止病变。而以中医气的观点,自然是如拳经所言,太极拳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八法为基础 - 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松肩垂肘、虚领顶劲、尾闾中正。并强调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因此练拳时,先要全身放松,呼吸调匀,心无杂念,在天人合一之时,由内激活,配合涌泉丹田夹脊,在神志清醒、冷静轻松之下,做全身合谐协调的动作(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表面上是做全身协调性的运动,其实是由内而外,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发之全身,因此身体自然是松的,如郑师爷所言 体如能松,则百病不得上身,因体能松,则气血流畅,筋脉和同,五脏始得平衡,上中下三焦,了无阻碍,则病何能侵其体也, 茍能得其健康,便是袪病,能袪病,即能延年.

只是西医杂志,目前仍未承认有气或经络之说,所以没有任何医疗报导。而我们也曾依吴老师的想法,尝试去了解甚幺是气,非凡是太极的气是甚幺?当然气的解释许多,可能是能量,电磁波、阿尔发()波,结论却莫衷一是。而我们试图以李嗣岑教授的理论来探讨,他认为气是波,是8-12赫芝(Herz)的波长,可能与分子间氢键相关,正常人在闭眼或入睡前,脑电波会出现波,而禅定的高人在入定后,脑电波会由后脑向额叶形成协调式的整波,以波出现。我们以为太极拳是动的禅,在精神专注之下,借用身体作协调的活动,使得中枢神经系统作一次协调性的整合。因此在一定的活动之后,高手的脑电波应该有可能出现波。惋惜的是,经过八位师兄及老师的测试,不论是在拳架连续动作或推手,甚至发劲,都未见波的出现。只是在做内功心法时,所有的师兄都闭眼,也都有波,而在张眼时就消逝。但是吴老师在闭眼时,反倒没有波,在张眼自由思索时波会出现,目前这个现象没方法解释,但是太极拳的行气发劲与波是无关的。

可是太极拳对于身体健康确实是有用的,多少名师多高龄仙寿,吴老师就是最好的例子。不只筋骨松软身体健康,连以前年轻的脊椎旧伤、肝炎都能操纵得很好,而且脑筋清晰、记忆力惊人,年岁已入古稀,却毫无老态。所以我们想从防老化及保健康的角度切入探讨太极拳的功效,老化与氧化过氧化相关,过氧化会产生过氧化物质,如氧游离根,对于器官的损害是很明显,临床上发炎反应就是如此。另外保健方面,可以侦测心跳变异度,做为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性的指针,正常健康者心跳变异度大;重病病危者心跳变异度变小;睡觉以右侧卧姿势者(狮子王座),心跳变异度大;平卧心跳变异度变小;孕妇左侧卧姿势舒适,心跳变异度大;右侧卧姿势舒适心跳,变异度变小。我们今年预定以拳架连续动作与履带运动试验,来做过氧化及心跳变异度的侦测,以回答慢速的太极拳运动与短时间快速的运动,对于身体健康的影响,是否会有区别。

通背拳与人体健康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