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夏季脾胃养生外治 > 导航 > 夏季脾胃养生外治

杨氏钩针治肱骨外上髁炎

夏季脾胃养生外治。

天下只有养生之道,没有长生之药。生活越来越好,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只有进行科学的养生,我们才能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面对中医养生纷繁的话题,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杨氏钩针治肱骨外上髁炎》,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钩针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人体腧穴或特定的部位上通过钩针的操作,并运用特殊手法,用于防病治病的一种方法。

诊断标准

一、肘外侧疼痛,疼痛呈持续渐进性进展。作拧衣服、扫地、端壶倒水等动作时疼痛加重,常因疼痛而致前臂无力,休息时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

二、肘外侧压痛,以肱骨外上髁处压痛明显,前臀伸肌群紧张试验阳性,伸肌群抗阻试验阳性。

适应证

肘关节外侧区域胀痛或掣痛,但以肱骨外上髁为中心。触之有锐痛或钝痛剧烈,拒按,前臂内外旋转均困难,持物乏力(疼痛),影响患臂功能。脉象多弦或弦紧,舌苔薄白或舌边有瘀点或紫暗色。

禁忌证YS630.cOM

同时患有局部骨结核、骨肿瘤局部手术未愈者。

操作方法

一、器械准备

钩针,自制。

二、操作步骤

1.患者取仰卧位,患臂90屈曲,暴露患处,手掌贴靠胸前部。

2.术者靠近患臂一侧取坐位,确定痛点部位,局部常规消毒,左手拇指或食指作指切压手,右手持已消毒的钩针,呈执笔式,针尖朝下,用速刺法将针进入皮下组织后,进行提插法,得气后,不出针而改行一穴多向刺,进行钩拉、弹拔等手法操作。

钩拉的操作方法:钩针的针尖由上而下、由内至外作钩掩动作,但针不提出体外。

弹拨的操作方法:施术者运用腕力的抖动,着力于针尖部,由左向右或由右向左进行弹抖拨动,随即作震颤手法10次。

震颤的操作方法:将钩针送入一定的深度后,持针之手利用腕力,在手指的配合下,进行上下小幅度的提插,使针体呈连续颤动,从而使其周围肌肉也随之抖动,同时针感得到放散,逐渐扩大波及范围,然后再运用针头的光圆部分,对骨膜作轻柔的按摩手法。

按摩的操作方法:钩针进入肌层后,利用针头与针体连接处的圆滑突出部位(专为深部按摩而设),在病灶处作局部或向四周作顺时针方向按摩,可呈圆圈状,亦可偏向一侧呈直线状,视病情的需要做轻重不同的按摩动作。若患处出现有组织粘连,结缔组织增生等现象时,可重用弹拨、推刮手法。

推刮的操作方法:操作时利用针头的侧面,即针头朝向左侧,使针头处于横位,将针头一侧之棱角面与骨膜或病灶面紧贴,持针的右手着力于头部,并向前推或向下刮。根据病况可反复进行,并视治疗上的需要,可侧重在推法或刮法上。一般可推刮5~9次,操作手法较重,出针摇大其孔,以泻其实。操作完毕时,按进针方向倒退出针,然后用创可贴覆盖固定。每次操作总时间约8分钟,每隔2天治疗1次,每2次间隔2~3天。6次为1个疗程。

三、治疗时间及疗程

每次操作约8分钟,每隔2天治疗1次,每2次间隔2~3天。6次为1个疗程。以2个疗程为限,为疗效观察阶段。

四、关键技术环节

要做到钩针刺法得心应手,在锻炼了指力和掌握了手法的基础上,还需掌握钩针的操作要领:定位准确、进针轻捷、双手协作、操作熟练。

五、注意事项

1.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

2.熟练操作,避免疼痛。

3.注意慎刺、禁刺的部位。如严重感染,溃疡和创伤的局部就暂不适用钩针冶疗;尚未愈合的手术部位,瘢痕、恶性肿瘤部位,严重静脉曲张、血友病患者,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小儿囟门未闭合者,均禁用钩针治疗。对重要脏器、较大血管部位、妊娠期妇女当慎刺。

不良反应

在针灸临床上有时会发生一些不良反应,如晕针、皮下血肿、局部感染等,如出现上述情况,应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及时予以处理。

ys630.COm精选阅读

肱骨外上髁炎主要体征是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肱骨外上髁炎是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肩部疾病,而引起肱骨外上髁炎的原因也有很多种,一般情况下这是由于长期打球,或者是长期劳动就会容易导致的一种疾病,而患有肱骨外上髁炎主要体征表现为关节疼痛,还会容易影响到骨膜的健康,容易导致一些并发症。

肱骨外上髁炎主要体征是什么?

肱骨外上髁炎,又名肘外侧疼痛综合症,俗称网球肘。以肘关节外侧疼痛,用力握拳及前臂作旋前伸肘动作(如绞毛巾、扫地等)时可加重,局部有多处压痛,而外观无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 肱骨外上髁炎属中医学中伤筋、肘痛等范畴。

局部无红肿,关节功能不受限。肱骨外上髁有局限性压痛。仔细检查可发现敏感的压痛点。

伸肌腱牵拉试验:肘伸直,握拳、屈腕。然后将前臂旋前,能诱发肘外侧剧痛者为阳性。肱骨外伤髁炎由于有肌筋膜炎,做该试验时疼痛明显。 X射线检查:X射线摄片一般无异常表现。病程长者可见骨膜反应,在肱骨外上髁附近有钙化沉积。

受伤机制:

瞬间高强度的用力特别是该肌肉执行离心收缩时容易导致该肌肉的拉伤,例如:打网球时打反手拍的动作。长期低强度、重复性使用产生肌肉疲劳,例如:重复性的握拳动作 ( 像是搬物品、提东西、用力握笔写字、洗衣及拧干衣物 ) 或伸指动作 ( 像是打字、使用滑鼠 ) 。当肌肉过度使用则会导致肱桡关节产生些微的错位。

病症:

疼痛点:肱骨外上髁处、伸腕肌(伸腕长肌与伸腕短肌)肌腹、伸指肌。

桡侧伸腕长肌与短肌

伸指肌

疼痛机制:握拳时手肘外侧 ( 前臂上端 ) 会有疼痛、无力感 ( 握拳困难) 。

肱骨外髁骨折


【概述】

在儿童肘部骨折中较常见。实际是外髁骨骺分离。其发生率仅次于肱骨髁上骨折。并且是关节内骨折。根据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统计,1970~1980年儿童肘部损伤共9427例,其中肱骨外髁骨折629例占总数的6.7%。男女之比为3.3∶1,左侧多于右侧。最小发病年龄为1岁,最大发病年龄统计到14岁。好发年龄为4~8岁,占总数的54%。骨折块很大的部分由软骨组成。患者年龄越小,则软骨越多,在X线片显示仅为肱骨外髁的骨骺化骨中心与干骺端骨折片,而软骨则不显影,实际骨折块相当大,几乎等于肱骨下端骨骺的一半。故在临床上对骨折块的大小要给予充分的估计。对这种骨折处理不当,常发生各种畸形与并发症,造成肘关节功能障碍。

【治疗措施】

此骨折是关节内骨折。又是骨骺骨折,骨折线通过骺板。复位满意与否,直接影响到关节的完整性与骺板处骨桥形成的大小和发生畸形的程度。因此无论采取何种方法,要求达到解剖复位,或近似解剖复位,以免发生严重的后遗症。各型骨折的治疗方法如下。

1.骨折无移位型 屈肘90,前臂旋后位石膏固定4周。

2.侧方移位型 应进行闭合复位。肘伸直内翻位,使外侧间隙加大,前臂旋后、腕部伸直位,使伸肌群放松,用拇指将骨折块推移,如骨折块向外后方移位时,拇指将骨块向前内侧推移使之复位。X线检查证实已复位者,可用长臂后石膏托或夹板固定4~6周,固定时间依据复位后稳定情况,取伸肘或屈肘位及前臂旋后位。

此型骨折为不稳定骨折。如整复失败或复位后再移位不能复位时,应切开复位用2枚克氏针内固定。

3.旋转移位型、骨折脱位型 采用闭合复位。要结合X线片摸清骨折块的方位,使肘关节处于内翻、前臂旋后位。用手指先矫正旋转移位的骨折块,然后推入关节内使之复位。伴有侧方或后方肘关节脱位者,应同时复位。或先将骨折块推向肘后,再矫正旋转后推入关节内,使之复位,固定方法及时间,同侧方移位型。

闭合复位不成功者,均应切开复位,矫正骨折块的旋转移位。尺可能保留骨折块上附着的软组织,以免发生缺血坏死。用2枚克氏针固定,术后用石膏托固定4~6周,拔除钢针,除去外固定,开始活动肘关节。

4.陈旧骨折 一般都不主张手术。北京积水潭医院在3个月以内,骨折有明显移位不愈合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只要术中复位满意,内固定牢靠,术后积极主动功能锻炼,绝大多数患者,仍可获得较好的结果。即使术前肘关节已僵硬,手术后也能得到部分功能改善。

5.并发症

⑴肘外翻畸形 伤后肱骨远端桡侧骨骺软骨板损伤,可导致早期闭合。致使肱骨远端发育不均衡造成肘外翻,肱骨远端呈鱼尾状畸形。外翻明显者,可行截骨术矫正。

⑵尺神经炎或麻痹 由于肘外翻畸形的牵拉,或尺骨鹰嘴对尺神经的撞击,均可导致尺神经炎,发现后应及早将尺神经前移,以免发生麻痹。

【发病机理】

伤因基本上与肱骨髁上骨折相同。多由间接复合外力造成当儿童撞倒时手掌着地,前臂多处于旋前,肘关节稍屈曲位,大部分外力沿桡骨传至桡骨头,再撞击肱骨外髁骨折而发生骨折。同时多合并肘外翻应力,伸肌牵拉等因素而形成骨折,骨折线由外髁上部斜向下内达滑车桡侧部,骨块常包括桡侧干骺端骨片,肱骨小头骨骺和滑车桡侧部分,可因外力方向、前臂旋转及内收牵拉,而产生不同的类型。

一般分为3型。北京积水潭医院根据病理变化分为4型。

Ⅰ型:无移位骨折型。骨膜未撕裂,X线片可见到干骺端有骨折线。

Ⅱ型:侧方移位型。骨块向侧方、前方或后方移位。骨折端间隙增大轻度移位者,骨膜部分撕裂,重度移位者,完全撕裂,复位后骨块不稳定,在固定中可发生再移位。

Ⅲ型:旋转移位型。骨折块向侧方、前方或后方移位。并旋转移位。由于局部伸筋膜骨膜完全断裂,加之前臂伸肌的牵拉,故骨折块纵轴向外旋转移位可达90~180。在横轴上也可发生向前或向后的不同程度的旋转。肱尺关节无变化。

Ⅳ型:骨折脱位型。骨折块可侧方移位、旋转移位,同时肘关节可向桡侧、尺侧及后方脱位。关节囊及侧副韧带撕裂,肘部软组织损伤严重。

此型骨折并不少见。Hardacre报告46例移位型骨折,合并肘关节脱位者9例,约占20%。因肘部软组织损伤严重,治疗较其他三型困难,预后亦较其他三型差。故北京积水潭医院将此类骨折称为骨折脱位型,以引起重视。

【临床表现】

外侧肿胀,并逐渐扩散,可以整个关节。骨折脱位型肿胀最严重。肘外侧出现瘀斑,逐渐扩散可达腕部。伤后2~3天皮肤出现水泡。肘外侧明显压痛,甚至可发生肱骨下端周围压痛。移位型骨折,可能触到骨擦音及活动骨块。可发生肘外翻畸形,肘部增宽,肘后三点关系改变,肘关节活动丧失。被动活动时疼痛加重,旋转功能一般不受限。

X线照片显示肱骨小头的骨折线多超过化骨核的1/2,或不通过小头化骨核,而通过肱骨小头与滑车间沟的软骨在干骺端处有一骨折线。骨折块可向外侧移位。骨折脱位型X线片,正位片显示骨折块连同尺桡骨可向桡侧或尺侧移位,侧位片显示可向后侧移位,偶可见向前移位者。肱骨外髁骨折在X线片上表现为多种多样,在同一骨折类型中表现也常不一。

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中药方剂


肱骨外上髁炎名称很少听到,但是它的症状我们是经常看到,该病多见于从事大量简单重复的动作,就会容易得肱骨外上髁炎,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肱骨外上髁炎的治疗方剂有哪些吧?

方名

石氏消散膏。

功能主治

功能祛风化痰,通络止痛。主治网球肘。

处方组成

鲜泽漆草(须在清明节前收割应用)2500克,加入生菜油7500克内,熬枯去渣,加入藤黄90克、火硝30克、生麻黄180克、生半夏180克、生南星180克、甘遂180克、白芥子24Q克、大戟240克、僵蚕240克、炒黄铅粉1500克收膏(注;上方剂量为原方量,如欲小料配制,可按比例酌减)。使用时将膏推摊在布或牛皮纸上,敷贴患处。每隔3-5天更换1次。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治疗50例,用药1-5次不等,结果痊愈26例,有效20例,无效4例。

处方来源

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伤科石仰山等。

方名

长春愈痛膏。

功能主治

功能活血化瘀,通络定痛。主治网球肘。

处方组成

乳香6克、没药6克、血竭4.5克、香白芷4.5克、参三七6克、桃仁6克、红花4.5克、广地龙6克、刘寄奴6克、丹参6克、膏药肉2斤。

先将上药共研细末,把药粉放入溶解的膏药肉2斤内,然后用绒布制成3.5厘米3.5厘米大小的膏药备用之。使用时,将烊化的膏药贴在最痛点上,每周调换1张,一般以4张为1疗程。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治疗网球肘70例,腱鞘炎73例。结果:痊愈62例(其中网球肘30例),显效34例(其中网球肘15例),好转44例(其中网球肘22例),无效3例(其中网球肘1例)。

处方来源

上海市虹口区长春路地段医院奚福林。

结语:通过以上文章介绍我们是不是对肱骨外上髁炎的相关方剂有了一定的了解,肱骨外上髁炎是很常见的疾病,希望大家对这一类要提高警惕,以防止并发症的出现而给大家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肱骨髁上骨折


【概述】

肱骨髁上骨折以小儿最多见,占儿童肘部骨折的30%~40%,好发年龄为5~12岁。早期处理不当易发生缺血性挛缩,晚期可出现肘内翻等畸形。

【诊断】

明显外伤史,患肢疼痛,活动受限。X 线片可确定诊断及骨折类上臂短缩、前臂正常上臂正常、前臂短缩型

【治疗措施】

1、青枝骨折

骨折端无移位,若前倾角消失,不需复位;前倾角增大,在臂丛麻醉或全麻下,轻柔手法复位,长臂石膏固定于功能位3~4周。

2、有移位的骨折

在臂丛或全麻下手法复位,长臂石膏固定4~6周。手法复位的要点为:先纵向牵引纠正重叠移位,再侧方挤压纠正侧方移位,最后纠正前后移位。桡侧侧方移位不必完全纠正,尺侧侧方移位应矫枉过正,以避免发生肘内翻畸形.屈曲型骨折,复位后固定于半伸直位;伸直型骨折,复位后固定于小于900屈曲位,以骨折稳定又不影响手部循环为度。若屈曲位影响循环,稍伸直后骨折又不稳定,可在电视Х线机透视下经皮克氏针交叉固定,外加石膏托适当屈曲位外固定;亦可牵引治疗,消肿后再石膏固定。

3、牵引治疗

适用于骨折超过24~48h,软组织严重肿胀,已有水泡形成,不能手法复位,或复位后骨折不稳定。

4、开放复位

适用于手法复位失败者;开放性骨折;骨折合并血管损伤者;骨不连;骨折畸形连接或肘内、外翻畸形严重者,可行截骨术矫正。

5、骨折合并神经损伤

先复位固定骨折,观察1~3个月,若无恢复则行神经探查松解或修复术。

6、缺血性挛缩

关键是早期诊断和预防。对出现5p征者,首先复位骨折、解除压迫因素。仍无改善者,即应早期探查、修复血管,必要时行筋膜间室切开减压。

【病因学】

1、伸直型

最多见,占90%以上。跌倒时肘关节处于半屈曲位或伸直位,手掌着地,暴力沿前臂传导至肱骨下端,将肱骨髁推向后方,而重力将肱骨干推向前方,造成肱骨髁上骨折。骨折线由前下斜向后上方,骨折远端向后上移位,近端向前下移位,严重时可损伤正中神经和肱动脉。按骨折的侧方移位情况,又可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其中尺偏性骨折肘内翻发生率可高达74%。

2、屈曲型

较少见,约占5%。肘关节在屈曲位跌倒,暴力由后下方向前上方撞击尺骨鹰嘴,髁上骨折后远端向前移位,骨折线由后下斜向前上方。

【并发症】

缺血性挛缩

【鉴别诊断】

肱骨髁上骨折与肘关节脱位鉴别要点

1、肱骨髁上骨折(申直型)

肘关节可部分活动

肘后三角无变化

上臂短缩、前臂正常

2、肘关节脱位

肘关节弹性固定

肘后三角有变化

上臂正常、前臂短缩

肱骨内上髁骨折


【概述】

肱骨内上髁骨折是肘部损伤中最常见的一种,多见于青少年,约占肘关节骨折的10%,仅次于肱骨髁上骨折与肱骨外髁骨折,占肘部损伤的第三位。

【诊断】

X线照片,可明确诊断。

应注意有无合并其他损伤,如桡骨头、颈、尺骨鹰嘴骨折等。

【治疗措施】

对ⅠⅡ骨折,在屈肘、屈腕、前臂旋前位,用手指向后上方推挤内上髁即可复位。用长臂石膏托或夹板制动3周。Ⅲ骨折,应尽早复位。在伸肘背伸腕,伸直手指,前臂旋后位,使肘极度外翻,利用屈肌群的紧张,将骨块由肘关节拉出,按Ⅱ骨折处理。Ⅳ骨折,应使屈肌群保持紧张的情况下,整复肘关节脱位。避免脱位整复后,将内上髁嵌于关节内。内上髁拉出关节后,即可按Ⅱ骨折处理。

对手法复位失败,有尺神经症状,或同时合并其他骨折者,以及陈旧损伤,应作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用两枚克氏针交叉固定,较为适宜。对尺神经有明显的扭曲、辗挫时,应同时将尺神经前移。

【发病机理】

当肘关节伸直位摔倒时手部撑地,上肢处于外展位,外翻应力使肘关节外翻,同时前臂屈肌群猛然收缩,将内上髁撕脱,内上髁是一个闭合比较晚的骨骺,在未闭合以前骺线本身就是潜在的弱点。故可使发生骨骺分离,牵拉向下向前,并旋转移位。同时肘关节内侧间隙暂时被拉开,或发生肘关节后外侧脱位,撕脱的内上髁(骨骺),被夹在关节内,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可分为4度。

Ⅰ损伤:仅有骨折或骨骺分离,移位甚微。

Ⅱ损伤:骨块向下有移位,并向前旋转移位,可达关节水平。

Ⅲ损伤:骨折块嵌夹在关节内,并有肘关节半脱位。

Ⅳ损伤:肘关节后脱位或后外侧脱位,骨块夹在关节内。

【临床表现】

疼痛,特别是肘内侧局部肿胀、压痛、正常内上髁的轮廓消失。肘关节活动受限,前臂旋前、屈腕、屈指无力。合并肘关节脱位者,肘关节外形明显改变,功能障碍也更为明显,常合并有尺神经损伤症状。

【鉴别诊断】

肱骨内上髁骨骺,约在6~10岁时出现,18岁左右闭合,但有时可能有不闭合者,应注意与骨折鉴别。

右肱骨外上髁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右肱骨外上髁炎是属于人体手肘的外侧部位出现发炎的症状,患有肱骨外上髁炎会容易导致肩部出现疼痛的感觉,还会使肩部受到活动障碍,在用力的时候会出现剧烈的疼痛,一般好发于运动员,或者是泥瓦工的人群居多,是由于长期肩部以及肌肉用力所导致的。

右肱骨外上髁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肱骨外上髁炎是指手肘外侧的肌腱发炎疼痛。疼痛的产生是由于负责手腕及手指背向伸展的肌肉重复用力而引起的。患者会在用力抓握或提举物体时感到肘部外侧疼痛。本病好发于前臂劳功强度较大的中老年人本病的发生和职业有密切的关系多见于木工钳工泥瓦工和网球运动员尤其是网球运动员。

临床表现

本病多数发病缓慢,网球肘的症状初期,患者只是感到肘关节外侧酸痛,患者自觉肘关节外上方活动痛,疼痛有时可向上或向下放射,感觉酸胀不适,不愿活动。手不能用力握物,握锹、提壶、拧毛巾、打毛衣等运动可使疼痛加重。一般在肱骨外上髁处有局限性压痛点,有时压痛可向下放散,甚至在伸肌腱上也有轻度压痛及活动痛。局部无红肿,肘关节伸屈不受影响,但前臂旋转活动时可疼痛。严重者伸指、伸腕或执筷动作时即可引起疼痛。有少数患者在阴雨天时自觉疼痛加重。

检查

在检查时可发现桡侧腕短伸肌起点即肘关节外上压痛。关节活动度正常,局部肿胀不常见。患者前臂内旋,腕关节由掌屈再背伸重复损伤机制时,即会出现肘关节外上疼痛。

一般不需要拍X线片,必要时可通过X线片了解肘关节骨骼是否正常、伸肌腱近端处有否钙盐沉着。

诊断

网球肘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及查体,主要表现为肘关节外侧的疼痛和压痛,疼痛可沿前臂向手放射,前臂肌肉紧张,肘关节不能完全伸直,肘或腕关节僵硬或活动受限。做下列活动时疼痛加重:握手、旋转门把手、手掌朝下拾东西、网球反手击球、打高尔夫球挥杆、按压肘关节外侧。

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治疗的目的是减轻或消除症状,避免复发。

1、.非手术治疗

(1)休息 避免引起疼痛的活动,疼痛消失前不要运动,尤其是禁打网球。

(2)冰敷 冰敷肘外侧1周,1天4次,1次15~20分钟。毛巾包裹冰块时不要将冰块接触皮肤以免冻伤皮肤。

(3)服药 阿司匹林或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如布洛芬等)。

(4)护具 在前臂使用加压抗力护具,可以限制前臂肌肉产生的力量。

(5)热疗 热疗应用在牵拉疗法和运动准备活动之前。

肱骨内髁骨折


【概述】

肱骨内髁骨折,好发生于儿童,较少见。波及范围包括内上髁与滑车的大部分,其损伤机理、类型与治疗方法与肱骨外髁骨折极相似。故二者形成相互对称的影像损伤。

【治疗措施】

Ⅰ骨折:用长臂后石膏托固定4周即可。伤后1周应拍X线片复查。如有移位或骨块旋转者,应采取其他措施。除去固定后再练习关节活动。

Ⅱ骨折:移位不明显者,按Ⅰ骨折的治疗方法处理。移位大于3~4毫米时,应行闭合复位术。将骨块向外侧推挤复位后用石膏托固定。肘后部石膏托应适当加宽,在肘内侧仔细塑形。在侧方移位更大时,应做切开复位内固定。

Ⅲ骨折:应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取肘内侧切口,将尺神经游离后保护之。骨折面多朝向前方。清除关节内积血后,将骨折块翻转复位后由内上髁部斜向外上交叉穿入2枚细钢针,将骨折块固定。或在内上髁下横穿1枚松质骨螺丝钉固定。钢针固定者,术后用石膏托制动4周。而且螺丝钉固定者,可不用外固定。1周后即可练习关节活动,功能恢复十分迅速。

【发病机理】

间接外力占多数。摔倒后手掌撑地,外力沿前臂传导到肘部,尺骨鹰嘴关节面与滑车相撞击可导致骨折。也有屈肘位着地并伴有使肱骨下端内翻的应力使尺骨鹰嘴与滑车相撞而骨折。此外肱骨内髁骨折可能就是撕脱骨折,而内上髁骨折相似。至于尺骨鹰嘴与滑车相撞的具体方式,还可能是由于尺骨的旋转,尺骨鹰嘴半月切迹在水平方向上将肱骨内侧撞下。损伤类型与肱骨外髁相似。将骨折分为三度。

Ⅰ骨折:骨折无移位,骨折线由内上髁上方斜向外下达滑车关节。

Ⅱ骨折:骨折线与Ⅰ相似。骨折块有侧方或伴有轻度向上移位,但无旋转。

Ⅲ骨折:骨块有明显的旋转移位。最常见的是在冠状面上的旋转。有时可达180度,致使骨折面完全对向内侧。也可在矢状面上旋转,导致骨折面向后,而滑车关节向前。有时尺骨可随骨折块向内移位而导致肘关节半脱位。

外治及其它


外治,即针对疾病病发特点,对症下药,中医学也总结了常见的外治方法,外治法有什么样的治疗特点?古医学是如何研究外治法的?下面一起来和小编了解一下吧!

鼻(吹鼻)

把药物研成细粉,病人自己吸入或由别人吹入病人鼻腔内。例如慢性副鼻窦炎,用黄花鱼头部的鱼脑石研成细粉,加入冰片少量,吸入鼻内。感冒鼻塞,可用鹅不食草研细粉,吸入鼻内。

把药物煎成汤汁,用以水浴、浸泡、1渍。洗浴适用于全身性疾病。例如风疹块,用香樟木煮汤洗浴;温泉浴多用于治疗皮肤患疥癣,古代早已使用。浸泡适用于四肢疾患,如鹅掌风(手癣)和脚癣,用药汤或醋(炖热)每天浸泡几次。1渍(1渍,是湿润局部)适用于身体的局都疾患(例如疥癣,用药汁1患处),或用于瘟疫实热证的高热烦燥,大渴,甚至说胡话,可用黄连水在胸部1渍。

薄贴(膏药)

薄贴见唐.孙思邈《千金粪方》,清徐灵胎说即膏药的古名。膏药是贴在皮肤上,利用它所含的各种药物的作用,以治疗疾病。其制法是:把一定处方的药物浸在麻油内一个时期,入锅煎熬,待药物枯黑,去渣,再熬至极为稠厚,加入黄丹(用铅与硝、硫黄制成,为黄赤色粉末)拌匀,将锅离火,药液逐渐凝固,凝固后取出切成大块,浸凉水中去火毒。用时加热溶化,摊于布或厚纸或薄油纸上,贴于局部。内科膏药有袪风、化湿、行气、活血等作用。外科膏药对肿疡能消肿定痛,对溃疡有去腐、生肌收口、护肉等作用。另一种膏药,是把鲜药经过捣打而成膏,用竹签挑起,摊于纸上而成,也有做成薄饼,贴于局部的。

插药

是插入疮内的细药条(药粉加厚糊制成线条),有腐蚀作用。用于死肌顽肉及不知痛痒的疮。插药内有剧毒的矿物药,使用后往往感到强烈疼痛,一般不轻易使用。

掺药

也是外用药。掺药一般是把少量药粉放在膏药药中心,贴在肿疡上;掺药也可以掺布于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疮面上,或粘附于药线上,而插入疮口内。由于掺药处方不同,所以具有消肿、散毒、提脓去腐、腐蚀而平1肉、生肌收口、定痛止血等不同作用(提脓去腐的升丹,即是掺药之一)。

吹药

是咽喉口腔病的外用散剂。例如治咽喉口舌肿痛的冰硼散,由玄明粉五钱(风化),朱砂六分,硼砂五钱,冰片五分组成,各研极细末,和匀;瓶装。临用时取少许用喷药器喷入(如无喷药器,可用细竹管或纸卷成细管,装药吹入),每日三、四次。

导法(导便)

把液体药物灌入肠中,或把润滑性的锭剂塞入肛门内,以通下大便。古代常用的有蜜煎导法和猪胆汁导法,现在也有用肥皂削成如小指大,塞入肛门的。

导引(道引)

是古代用来保健与治病的一种方法。具体内容包括后代所说的气功和体育疗法两种形式。注:导引有几种解释:运动肢体。唐.王冰在《素问.导法方宜论》的注解中说:「导引,谓摇筋骨,动支节。」支节即四肢关节。自己按摩。《一切经音义》:「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类于深呼吸,古人称为吐纳。清.张志聪在《素问.导法方宜论》的注解中说:「导引者,擎手而引欠也。」引是吸气,欠是张口呼气。擎手而引欠就是高举双手,进行深长地呼吸。包括气功与体育疗法。《庄子.刻意》:「此导引之士。」注: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柔是木曲者可直,直者可曲,象征肢体动作体活。意思是呼出浊气,吸入清气,使体内之气和顺;运动肢体,使肢体动作灵活。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载《养生方》的导引法260余条,其中即包含气功与体育疗法。以上四说,以第四说较为全面。

点眼

把药物研制成干燥而极细的纷,先试放于舌上,如溶化而毫无渣滓,即可用于点入眼内,清凉而无刺激感。点眼药简称眼药,处方不少,用于眼病以消炎退肿去翳。点眼法还能治疗非眼科的其它疾病,这种点眼药还须进一步研究。

发泡(起泡、提泡)

把能刺激皮肤的药物,捣烂或研末,敷在皮肤上,使之发泡。例如治急性扁桃体炎,取斑蝥一只研粉,放在小膏药的中心,贴项两侧(患左贴右、患右贴左),三、四小时后起泡,用消毒针挑破,挤出黄水,涂以红汞。治急性黄疸性肝炎,可用斑蝥膏贴右边胁下,其余同上。毛茛、天南星、威灵仙、回回蒜等的鲜根,捣烂,取如黄豆大一小粒外敷,也能发泡。但发泡药不能误入眼内,免受损害。

如把鲜的植物药捣烂,或用干药碾末,加酒、蜜、醋等汁调和,敷在肌肤局部,隔一定时间换药一次,使药物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例如摔伤而关节筋肉疼痛,用鲜栀子,适量白粉同捣,加酒少量和匀,敷伤处。肿疡初起,也常用外敷药。

膏摩

即用药膏摩擦局部。例加:用袪风药或抑制霉茵药加酒煎成稠厚的膏,用布蘸膏摩擦局部,可以治疗关节痛或皮肤癣病。

箍口药(围药、箍药)

就是在初起的肿疡周围敷一圈湿润的药泥,使疮形缩小高突,容易化脓和溃破。起初可用,溃脓后余肿未消的也可用箍围药消肿。但药性寒热不同。例如金黄散(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南星、陈皮。苍朮、厚朴、甘草、天花粉,作散剂),药性偏凉,能清热消肿,适宜于肿疡阳证,可选用葱汁、酒、麻油、菊叶或丝瓜叶捣汁,调药外敷。回阳玉龙膏(草乌。干姜、赤芍、白芷、南星、肉桂),药性温热,适用于阴证,热酒调敷。

挂线法

是用药制丝线(或普通丝线)或橡皮筋等挂断肛门漏管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线的张力,促使局部气血阻绝,肌肉坏死,以达到切开漏管的目的。对于疮疡溃后形成漏管的也可用挂线法。

结扎法

是利用线(药制丝线或普通丝线)的张力,促使患部气血不通,使所要除去的组织坏死脱落,达到治愈的目的。一般适用于赘疣、痔核等症。例如头大蒂小的赘疣,可在根部用线作双套结扣住扎紧。对血瘤和癌肿禁忌使用。

枯持法

先用枯持药物敷在痔核上,然后用枯痔注射剂注射于痔内,使痔核干枯、坏死、脱落而愈的方法。适用于二、三期脱出的内痔,狭窄性内痔,内痔兼有轻度贫血、老年患者或血压稍高患者。不适用于外痔与初期不脱出于肛门外的内痔及直肠肿瘤引起的内痔,有严重的肺、肝、肾疾患、高血压病和血液病,临产孕妇等也不宜应用。枯痔法现已有不少改进各地方法也不完全一致,各有它的优缺点。

用烧红的大小形式不同的铁器烙患处,称为烙法。例如脓疡的脓已成,古代用烧红的烙铁烙破脓疡,使脓液流出,以代刀针。

灵药

是用金石药品经过升华提炼制成的升丹、降丹的总称。升丹处方为:水银、火硝、白矾、雄黄、朱砂各五钱、皂矾六钱(小升丹只用水银一两、火硝七钱、白矾八钱)。白降丹处方为:朱砂、雄黄各二钱、水银一两、硼砂五钱、火硝、食盐、白矾、皂矾各一两五钱。升丹红色的名红升丹,黄色的名黄升丹。升丹是把原料药放在下一容器,升华的药粉凝在上一容器。降丹是把原料药放在上一容器,结晶凝在下一容器,升降丹的制法此较繁复。

蜜煎导法

导便法之一。用蜜蜂适量,在锅内熬煎浓缩,趁热取出;捻成如小指样二寸长的梃子,塞入肛门内。

捏脊(捏积)

多用于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等症。方法是使小儿俯卧固定,医生微屈两手食指,以两食指的前半对准两拇指捏起脊柱下端(尾抵部)正中两侧的皮肤,然后沿脊柱正中线向上移动,边提边捏,直至推进到脊柱上端(颈部)为一遍。每次可操作三至七遍不等。

扑粉

把药物研成细粉,扑在皮肤上。如热性病发汗后汗出不止,用龙骨、牡蛎、生黄耆、粳米研成细粉和匀,扑在皮肤上,也称温粉。夏天生痱子,用滑石粉扑身上。

气功

是利用深呼吸(古代所谓吐纳,即吐故纳新的简称)和有意控制意念使精神安定下来以进行保健(即所谓养生)和治病的一种方法。其中用于治疗目的的,也称气功疗法。

热烘

热烘法是在病变部位涂药后,再加火烘的方法。适用于鹅掌风,皲裂疮,慢性湿疹、牛皮癣等皮肤干燥搔痒的疾病。每日一次,每次约二十分钟,烘后即可把药擦去。此法需要坚持较长的治疗时间,才能取效。禁用于一切急性皮肤病。

塞法

把药粉用棉花或纱布包裹扎紧,或用锭剂,塞于鼻、阴道、肛门内等处,以达到治疗目的。例如治疗慢性副鼻窦炎,用川芎、辛夷、细辛、木通,研细末,纱布裹少量塞入鼻孔中,时常更换。又如妇女滴虫性或霉菌性阴道炎,每晚先用桃树叶煎水洗阴道,再用纱布蘸药粉(五倍子、蛇床子、生黄柏、冰片、共为细粉,也可制成锭、丸)二、三分塞入

漱涤(含漱)

是用来清洁口腔咽喉患部的方法。由于药汤清热解毒的作用,能除去腐烂组织及脓液。漱口药汤是用各种药物加水煮成,临用时和二分之一的温开水,先含一会,再漱涤后吐去。病轻的一日三、四次,病重的一日五、六次。药汤不宜太热,以免烫伤口腔。例如麻疹过程中发生口炎,用野蔷薇根煎水含漱。急性扁桃体炎,可用风化硝、白矾、食盐各一钱,加水一杯,煎沸、侯凉,漱涤口腔。

外治

治疗方法的一类。选用药物、手法或配合适当的器械用于体表或九窍等处,以治疗临床各科疾病。常用的有:敷、熨、熏蒸、吸入、热烘、浸浴1渍、发泡、膏摩、点眼、1鼻、漱涤、扑粉、导塞、薄贴等。

吸入

用吸入某些药物的烟或蒸汽的方法治疗疾病。例如慢性支气管炎咳嗽日久,用款冬花末卷作纸烟状,点燃吸其烟。或产后流血过多而昏晕的,把铁块或木炭烧红,投入醋内,使产妇闻到醋气而醒觉。

熏蒸

利用药物燃烧时产生的烟气或药物煮沸腾后产生的蒸汽来熏蒸机体,以治疗皮肤疮癣或其它疾病。例如患神经性皮炎,用袪风燥湿药研末,和入艾绒,外包薄纸,卷成药条(或单用草纸卷成细圆筒形的条),燃着后以烟煎患处。或治疗风湿痹痛,用桑枝、榆枝、桃枝等熬汤,,倾入木桶,上搁木板,患者坐木板上,用布围住身体和木桶,煎蒸身体。用本法要随时听取病人对治疗部位热感程度的反映,避免灼伤皮肤。室内烟气弥漫时,也要适当调换空气。小儿麻疹已出现疹点,冒风而疹点有些隐没,不但须内服透达药,也可用芫荽、连须大葱、浮萍煎汤熏,并用毛巾蘸药汤擦头面胸腹(擦后忌吹风),以助透达。

罨(音掩)

罨是掩覆(掩盖)的意思。分为冷罨法和热罨法两种。冷罨法:例如用毛巾或净布浸冷水中,擦干,遇鼻出血时,即罨在前额上,毛巾热即更换,至血止为止。热罨法:例如用毛巾或净布浸热水中,轻轻姣去水,掩覆于疼痛处。按罨法在我国医学上多有记载,如冷罨法有青布浸凉水罨,甚至用冰块罨;热罨法有用布浸药汁罨痹证疼痛处,布上不断添渍药汁,并不断加热。

药筒拔法

药筒与火罐相似,能吸引溃疡的脓毒外出。适用于阴发背十五日前后,坚硬散漫不收,脓深不能向外溃破的;或毒蛇咬伤,肿势迅速扩张,毒水不出的。方法是:先用鲜菖蒲、羌活、独活、艾、白芷、甘草各五钱,连须葱三两,用清水十碗,煎几十沸,待药滚熟为度,候用。其次,用鲜嫩竹几段,每段长七寸,口径约一寸二、三分,一头留节,刮去青皮留白,厚约一分多,靠节钻一小孔,用细杉木条塞紧,放前药水内煮几十沸(如药筒浮起,须用物压住)。脓内溃难出的,可先作品字形三个切口,将药水盆放在病人床前,把药筒内热水倒去,承热急对疮口合上,按紧自然吸住,等一会(约五至十分钟)药筒已凉,拔去杉木塞,药筒自落。凡溃烂严重的不能用,以免引起出血。按此法原理与拔火罐相同。但容易烫伤皮肤。近来对于毒蛇咬伤,在对伤口处理后,多用拔火罐吸出毒液,已不用药筒。

药线引流

药线一般用桑皮纸、丝棉线等,按其实际用途,裁成阔狭长短不同的纸条,搓成线状,外粘药扮或内裹药粉而制成,俗称纸捻。将它插入溃疡内部,利用引流作用,使脓水外流。外粘药粉多用含有升丹成分的药粉。适用于溃疡疮口过小,脓水不易排出的。内裹药粉是将药物预先放在纸内,裹好搓成线状,内裹药粉多用白降丹等,能腐蚀漏管(升丹和白降丹,参见灵药条)。

熨法

用药末或药物粗粒炒热布包外熨,用以治疗风寒湿痹,脘腹冷痛等证,称为药熨。如胃气痛,用橘叶炒热后布包揉熨。一般用盐粒、沙子或干净黄土炒热后布包外熨,也能达到熨的目的,但须注意烫伤皮肤。

猪胆汁导

导便法之一。用猪胆汁,加入醋少量,和匀,灌入肛门内。

结语:通过上文的了解,我们认识到常见的外治法,以及这些外治法的疾病应用。学习中医养生知识怎么能不了解外治法呢?还不甚了解的朋友们赶快行动起来吧。

小儿咳嗽外治方法


一、敷足

1.石膏6克,枳实10克,瓜蒌12克,明矾、冰片各3克。将上述药材研成细末混合均匀,加凡士林调为糊状,外敷患儿双足心涌泉穴,每日一换,连敷5~7天。此法可清热宣肺,化痰止咳。

2.吴茱萸10克,法半夏6克,研成细末,加醋适量调为糊状,外敷双足心涌泉穴,并用棉布包好,24小时一换,连敷3~5次,伴喉间痰鸣者,可加风化硝10克,其效尤佳。此法可化痰止咳。

二、足浴

1.将生姜30克放入药罐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放入盆中,待温时足浴,每次一剂,每日2~3次,每次10~30分钟,连续2~3天。此法可温肺散寒。

2.麻黄、杏仁、甘草各5克,大力子15克,石膏30克。将上述药材如上法足浴,每次15~30分钟,每日2~3次,每日一剂,连续3~5天。此法可清热宣肺,止咳化痰,适用于肺热咳嗽。

三、填脐

1.枯矾、皂荚各3份,牵牛子、杏仁、栀子各2份,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每次取药末适量,取葱白1~3根捣烂,加蛋清少许,与上述药末调为稀糊状,外敷肚脐孔处,用布覆盖并用胶布贴好,每日换药一次,连续7~10天。此法可止咳化痰。

2.紫苏、防风、半夏、茯苓各4份,陈皮3份,甘草、杏仁各2份,白芥子1份,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每次取药末适量,用清水少许调为稀糊状,外敷于肚脐孔处,用布覆盖并用胶布贴好,每日换药一次,连续5~7天。此法可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小儿咳嗽中医外治


小儿咳嗽很常见,现介绍几种小儿咳嗽的外治妙法:

一、敷足

1.石膏6克,枳实10克,瓜蒌12克,明矾、冰片各3克。将上述药材研成细末混合均匀,加凡士林调为糊状,外敷患儿双足心涌泉穴,每日一换,连敷5~7天。此法可清热宣肺,化痰止咳。

2.吴茱萸10克,法半夏6克,研成细末,加醋适量调为糊状,外敷双足心涌泉穴,并用棉布包好,24小时一换,连敷3~5次,伴喉间痰鸣者,可加风化硝10克,其效尤佳。此法可化痰止咳。

二、足浴

1.将生姜30克放入药罐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放入盆中,待温时足浴,每次一剂,每日2~3次,每次10~30分钟,连续2~3天。此法可温肺散寒。

2.麻黄、杏仁、甘草各5克,大力子15克,石膏30克。将上述药材如上法足浴,每次15~30分钟,每日2~3次,每日一剂,连续3~5天。此法可清热宣肺,止咳化痰,适用于肺热咳嗽。

三、填脐

1.枯矾、皂荚各3份,牵牛子、杏仁、栀子各2份,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每次取药末适量,取葱白1~3根捣烂,加蛋清少许,与上述药末调为稀糊状,外敷肚脐孔处,用布覆盖并用胶布贴好,每日换药一次,连续7~10天。此法可止咳化痰。

2.紫苏、防风、半夏、茯苓各4份,陈皮3份,甘草、杏仁各2份,白芥子1份,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每次取药末适量,用清水少许调为稀糊状,外敷于肚脐孔处,用布覆盖并用胶布贴好,每日换药一次,连续5~7天。此法可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杨氏钩针治肱骨外上髁炎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