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老人中医养生 > 导航 > 老女中医养生

老女中医养生

2019-11-06

中医养生 心平气和 老而不衰

老人中医养生。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百病息。心静才是养生之本。养生也日渐被很多人提到了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养生在于平日一点一滴的积累,而非一蹴而就!您对中医养生是如何看待的呢?为此,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中医养生 心平气和 老而不衰》,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以气养生,是的一个重要方面。

无求以培气元气为生命之本。人要有所追求,但不可奢求。奢求不得,会气阻伤身。商品社会机会增多,但机遇运气各种因素并不均等。人应求其所能求,舍其所不能求,心安自得而培养元气,才能“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欲望强烈之人有损元气,健康无从谈起。

宽胃以养气人体依靠肠胃以消化和吸收营养,宽胃以养气十分重要。饮食宜清淡,不可过饱,荤素粗细要合理搭配调剂。饮食无节,烟酒无度,会使胃气不足,气血虚衰。而情志抑郁,多愁善感,会导致内分泌失调,与“宽胃养气”之道相悖。

心平以和气中医认为怒气过盛伤肺充血,暴喜过度气血涣散,思虑太甚弱脾胃。现代社会竞争加剧,更应戒浮躁之心。要善于克制,自我排遣,淡化得失恩怨,处理好人际关系。克念者自生百福,作念者每生百殃;心平气和可平衡阴阳,调和六脉,祛病延年。

长啸以舒气这是古人重要的养生功法。长啸时对鼻喉胸腹能起按摩和刺激作用,歌唱者长寿,即为明证。饭后茶余,闲庭信步,或低吟自己喜欢的诗词,或哼唱京剧,或亮开歌喉,都可以舒畅心情,排除杂念,达到物我两忘之境界。

安静以通气每天白昼如能保持大脑安静半小时或一小时,可充分发挥脑细胞的潜力,协调生理与情绪,减少热能的消耗。大脑安静使肌肉容易放松,气血畅通,达到“心静神安,老而不衰”的境界。每日用一点时间眼视绿色很有益。

相关阅读

中医强调以气养生 注重五气让你老而不衰


中医强调的以气养生,是的一个重要方面,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培养元气

元气为生命之本。人要有所追求,但不可奢求。奢求不得,会气阻伤身。人应求其所能求,舍其所不能求,心安自得而培养元气。

安静通气

每天白昼如能保持大脑安静半小时或一小时,可充分发挥脑细胞的潜力,协调生理与情绪,减少热能的消耗。大脑安静使全身肌肉容易放松,气血畅通,达到心静神安、老而不衰的境界。

心平气和

中医认为,情欲与内脏有直接关系,怒气过盛伤肺充血,暴喜过度气血涣散,思虑太甚弱脾胃。心平气和可平衡阴阳,调和六脉,祛病延年。

宽胃养气

人类依靠肠胃以消化和吸收营养,宽胃养气十分重要。饮食无节,烟酒无度,会使胃气不足,气血虚衰。

长啸舒气

长啸时对鼻喉胸腹起按摩和刺激作用。饭后茶余,闲庭信步,或低吟自己喜欢的诗词,或哼唱小调,可舒畅心情,排除杂念,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调节“五志”百岁而不衰


祖国医学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联系。此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对于情志调摄、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

我们知道,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正常的精神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但异常的情志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从而出现百病丛生、早衰甚至短寿的后果。故善养生者,宜注意情志调摄。而过激的情志,可影响体内功能失调,而累及五脏。

怒伤肝: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的重要原因。

喜伤心: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身体疲劳。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如《淮南子原道训》曰:大喜坠慢。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从而出现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痴呆等。《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老年中举,由于悲喜交集,忽发狂疾的故事,是典型的喜伤心病例。
思伤脾:中医认为:思则气结,大脑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讷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

忧伤肺:忧是与肺有密切牵连的情志,人在极度忧伤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咯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红楼梦》中多愁善感、忧郁伤身的林黛玉,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恐伤肾: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头眩、阳痿,甚至可致人于死地。老百姓常说的吓死人就是这个道理。

综上所言,情志活动与内脏关系十分密切,老年人随着脏腑功能的减退、调节适应能力的减弱,面对过激的情志变化就会难以承受,故而易引起疾病。古书中早就有过记载,认为过激的情志,是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人生在世,喜怒哀乐等情志变化,贯穿在生活之中。避免过激情志的较好方法是:遇事要镇定自如,冷静地对待目前的复杂事情。事情过后,不要把它长期放在心上,自寻苦恼。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心理上的抗逆能力,胸怀要宽阔,情绪宜乐观。要淡泊宁静,知足常乐,把人生忧喜、荣辱、劳苦、得失视为过眼烟云。万事只求安心,保持精神内守,人则长寿。另外,平日多参加各种有益心身健康的活动,寻找精神寄托,这样对预防情志过度,保证脏腑安泰,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医养生必须应对体质不同而不同


导语:人的体质不同,养生的方法也不同。中医根据阴阳五行学说,按人的胖瘦、体形、肤色、姿态、言谈、举止以及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把人的体质分为几种类型。

养生必须应体质不同而不同,真是如此么?一起来看看下面文章是怎么说的吧。

人的体质不同,养生的方法也不同。中医根据阴阳五行学说,按人的胖瘦、体形、肤色、姿态、言谈、举止以及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把人的体质分为几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为阴虚型、阳虚型、气滞血瘀型、痰湿型、气血两虚型,这些人,如能根据自己的体质类型来养生,便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阴虚型:表现为身体消瘦、面颊潮红、口舌干燥、尿黄便秘、心烦少眠等,这些人应加强自身保养,养成冷静、沉着的性格,不宜参加激烈的社会活动与竞争,应多练气功、太极拳、钓鱼等,调剂自己的精神,从而增强体质。

阳虚型:表现为身体白胖、喜热怕冷、四肢倦怠、大便稀溏、善恐善悲、情绪不佳。这些人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多听音乐,多交朋友,多参加社会活动。散步、慢跑、打乒乓球、游泳,是这些人最适宜的体育活动。

气滞血瘀型:表现为面色晦暗,口唇、眼眶发黑,舌头青紫,皮肤干燥,指甲干瘪。这些人应注意生活规律,按时作息,精神乐观,思想开阔,跳绳、踢毽子、蹦蹦跳跳、扭腰转身、全身按摩,有利于将身体各部位都活动起来,帮助气血运行,解除气滞血瘀,从而增强体质,调剂精神。

痰湿型:表现为身体虚胖,肌肉松弛,四肢无力。这些人应戒除烟酒,吃些容易消化的软食,为了增强体质,应选择哑铃、拉力器、投掷、跳跃、慢跑等运动项目进行锻炼,并用核桃、大枣、动物肝脏等滋补品进补,避免遭受风寒潮湿,以免身体生病。

气血两虚型:表现为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头晕目眩、手脚麻木、容易出汗。这些人应加强营养,吃些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也可吃些含人参的食品,如人参糖、人参饼干等,西洋参不发燥、不生火,一年四季都可食用。由于体质虚弱,容易疲劳,故应适当休息,防止过度疲劳。如果每天早晨起来能做做广播操、打打太极拳、散散步、慢跑一会、按摩一下四肢及胸腹,则对调整气血、增强体质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在养生中不可忽视。

小编温馨提示:想浏览更多精彩信息请点击返回相关资讯频道。

中医揭秘 人体“永不衰老”的奥秘


导读:我们都知道人体在经历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之后,都会衰老,直至死亡。但是,你知道吗?中医中有能让你长生不老的秘诀哦,那么,就跟着我们来看看中医的解说吧!

长寿老人的共性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只要能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理论上人可以活到150岁。

《内经上古天真论》中也说过:故能形与神俱,而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我们国家从古至今出现过许多高寿的老人,细细分析他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就很容易发现这些高寿老人的共性:

怡然养性

就是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格、性情。

《黄帝内经素问》中说: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就可年皆百岁,而动作不衰,养性之理。

长寿老人大多性格开朗,性情平和,很少生气,遇事心胸豁达,极少与人发生争执,为人厚道,不在小事上计较。其中的秘诀就是知足常乐,衣食随缘,与世无争,不计较一时一事的荣辱得失。

修心养德

德是指道德、品德及修养。长寿者无不品德高尚,对社会、工作、家庭等有责任感,尽自己力所能及的义务。

每个人在社会和家庭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责任,平时注意心理平静稳定,就能够做到心胸开阔,乐观豁达,不计贫富,不怀恩怨,甘于淡泊,修身养性。

亲情和睦

妻贤子孝,亲情浓浓,特别是夫妻和睦,使老人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

许多事实证明,家庭内部由血缘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亲情关系对于老人非常重要,亲情和睦能让老人感到物质上有依靠,生活上有关照,精神上有寄托。

由亲情关系促成老人心理、生理、精神上的愉悦、幸福和满足感,是老人健康长寿的重要原因。

生活自律

包括生活上和行为上的自律。许多百岁老人从年轻时就养成了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如早睡早起,睡眠时间充足,坚持适量劳动,经常运动,生活规律,生活勤俭。

当然许多长寿的老人还由于生活的自然环境好、气候适中、空气清新、饮食健康等诸多原因。

但是我想,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往往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环境。

比如中国新疆、日本的长寿老人多,那我就想方设法地要搬到中国新疆、日本去居住,这肯定是不现实的,不如就从自身着手,寻找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

人过40,阴气过半

现代社会里,为什么人过中年,有些人依然精力旺盛、身强体壮、健步如飞,而有些人却开始感觉四肢无力、腰膝酸软、委靡不振呢?

有些人已经六七十岁了,依然神采奕奕,身轻骨健;有些人才四五十岁,却老气横秋,衰态尽露;有些人鹤发童颜,能活到八九十岁,甚至百岁以上;有些人却疾病缠身、英年早逝。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其实这一切的根源,先要从肾谈起,因为肾气虚衰始于中年。《黄帝内经》中阐述: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主人体生、长、壮、老。当女性35岁,男性40岁后,人体健康的根本肾气就会开始逐渐虚亏。精虚、肾虚,古人谓之阴虚。

人到了40岁以后,无论你是谁,都不可能违背自然规律,也就是说到了这个年龄,我们的精血都会虚亏。

《黄帝内经》里有这样一句话人过四十阴气自半,就是说人到了40岁以后,因为你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很好地去保养,我们体内的物质基础就减少了,而且它还不是少了一星半点儿,它少了差不多一半。

《黄帝内经》中说了许多关于肾的话题:肾藏精、生髓通于脑;肾主温煦;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腿为肾之路);肾主水、司膀胱开合。

肾为五脏阴阳之本,一旦肾气虚衰,心、肝、脾、肺都会受其影响而虚损,所以在精力、抗寒、腰腿、排尿等多方面就会出问题。

就容易出现疲劳、过早衰老、睡不好觉、特别怕冷、腰腿酸痛无力、尿频尿急等问题,令健康和长寿大打折扣。

中医认为,肾主骨,骨造血,(头)发为血之余。所以,骨骼、牙齿、头发是肾的外在表现。

如果骨骼坚硬、牙齿坚固、头发乌黑有光泽,就是肾中精气旺盛的表现;而骨骼松脆、牙齿动摇、头发枯槁花白,是肾中精气衰败的表现。

由此可见,肾对我们的生命和健康是多么重要,因此,中医一直认为肾是人之根本,生命力完全靠肾的功能来增强。

基本上每个人都是这么一个生长规律。所以说女性的绝经期一般来讲是在49岁左右,当然这不是一个绝对的数值,有些人可能身体好一些,再加上保养得好一些,可能50多岁还有月经,或者60多岁了还能生孩子,也不是不可能。

也有的人因为保养不好,所以可能30多岁或者40岁出头月经就没有了。下面我再具体结合现代医学人体的各个系统谈谈40岁之后身体的变化。

人到中年的困扰

人的生命曲线从40岁开始逐渐下滑。年过40岁的人,由于工作与家庭的压力、运动的缺乏,再加上年龄的增长,身体就像一台运转已久的机器一样,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使身体机能开始衰退,从而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呼吸系统(上焦)

40岁的中年男性朋友由于呼吸道黏膜逐渐出现萎缩,会大大削弱呼吸道对污染空气的净化作用。

肺活量及输氧能力的下降,会使人在进行体力活动时出现疲劳感;再加上肺泡间质纤维量增加,肺的可扩张能力下降,肺活量减少,最大通气量减少,从而使中年人的呼吸功能降低。因此,易发生呼吸道感染。

此外,由于空气及环境污染,一部分中年人长年累月地吸入粉尘、化学物质等,再加上香烟危害,因此,中年人易发生呼吸系统肿瘤,如肺癌等。

中医美容要全而不偏


春季,皮肤敏感者增多,中药美容保健以其声称的无副作用而受到青睐。在享受按摩、针灸,甚至减肥美容的过程中,专家提醒市民,中医治疗特别强调全方位调理,一些美容保健机构或是产品如单纯强调某一种方法的疗效,市民要格外长个心眼。此外,接受治疗时还要注意美容师是否有资质、懂中医理论。

减肥药能否长期饮用?

不少爱苗条的女士对喝减肥茶的坚持不懈。专家指出,目前市面上的减肥茶大多采用大黄、芒硝、芦荟等中药配方,由于这些都属于性寒的攻下药,长期服用可能诱发新的疾病。

记者从沪上一些医院了解到,因长期服用减肥茶而导致人体机能紊乱,甚至昏迷的病人屡见不鲜。据中医医生介绍,大黄、芦荟等在短期使用后,大便可能“痛快一时”,但长期服用会造成免疫力下降,并可能诱发新的疾病,如不调、肝中毒、浮肿、休克、贫血、头晕、局部肝硬化等。一些老人服用后还可能腹泻不止,体质越来越虚弱,甚至出现死亡危机。

清肠排便=美容?

仔细观察如今的减肥排毒保健品会发现,经常提到在清肠排便的同时,产品还有美容养颜、消除面色晦暗、祛斑除皱等功效。对此,专家指出,厂家把清肠排便与美容联系在一起确有道理,但导致皮肤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消费者不可过分相信。

据岳阳医院皮肤科主任李斌介绍,中医理论有“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是脏,肠是腑,脏腑相关”之说,因此大便畅通了,确实可淡化雀斑、改善肤质。但并不是每个人大便通畅了,皮肤就会改善。因为产生皮肤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睡眠质量不佳、长期使用、精神紧张等都可诱发皮肤问题。

针灸能根治黑眼圈?

针灸治疗黑眼圈目前也是广为采用的方法。记者在一家美容机构的宣传单上看到一种眼部温灸法,称可以治疗黑眼圈、眼袋、鱼尾纹、外眼角松弛下垂、眼睑水肿等,其方法是将名贵中草药特制成条状,点燃后放入温灸器内滚动于经络穴位或患处四周。

对于这种疗法,上海针灸经络研究所的纪军医生指出,按照中医理论,肾亏体质的人容易产生黑眼圈,因此治疗上一般采用补肾的药物或方法。针刺肾经学位是方法之一,但决不是彻底根除的方法。患者要改善症状,还要注意饮食结构、睡眠质量、减轻精神负担,单一用针灸是很难达到效果的。

中医告诉你 强肾不衰的秘密


衰老是人类生存的自然规律。虽然衰老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是人类从远古时代起就为抗衰益寿进行了长期而艰苦的探索。几千年来,中医一直重视五脏(心、肝、脾、肺、肾)养生保健,特别关注补肾在益寿延年中的作用。

肾藏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与人体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密切相关。

正确施补的原则应根据阴虚、阳虚及兼证的不同,合理应用以下中成药。

龟龄集

龟龄集本方载于《集验良方》。方中以人参、鹿茸、穿山甲、麻雀脑等20余味名贵中药材为主药,具有补肾培元之功效,为补命火、助气、抗衰老名方。据史载:乾隆帝长寿的原因除经常习武锻炼身体之外,同常服用补益滋养剂有着很大的关系,最常服的补药就是龟龄集。用法:口服2次,每次1。5克,淡盐水送服。

肾气丸

肾气丸出自《金匮要略》。本品由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炮附子八味组成。功能温补肾阳,用于肾阳不足而致腰酸腿软、肢冷、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频繁、痰饮等症。凡慢性肾炎、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低下、肾性水肿、前列腺肥大等属于肾阳不足者,均可使用。

济生肾气丸

济生肾气丸由肾气丸加牛膝、车前子,且增加茯苓量而成,出自《济生方》。本品功能补肾温阳,利水退肿,用于肾虚腰重、水肿、小便不利,也可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而见上症者。

金锁固精丸

金锁固精丸本方源于《医方集解》。由沙苑蒺藜、芡实、莲须、龙骨、牡蛎组成。把上药共为细末,并用莲子粉糊为丸,病轻者每次服6~9克,重者每次服l0~l8克,l日2~3次,用淡盐汤或温开水送下。功用补益肾气、固涩肾精。主治肾虚精关不固证。症见遗精、滑精,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四肢酸楚,头晕,目眩,精神萎靡,舌淡、苔薄,脉沉弱。本方除了治疗遗精、滑精,还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慢性肾孟肾炎,慢性结肠炎,老年性尿频,小儿遗尿等。

归茸丸本

归茸丸本方载于明代《寿世保元》。由熟地黄、淮山药、山茱萸、白茯苓、牡丹皮、怀牛膝、当归、附子、鹿茸、泽泻、五味子、官桂等药组成。诸药研末(鹿茸用酒制成糊状),炼蜜为丸,每丸9克,每次空腹服9克,以盐汤或温酒送服。有补肾阳、益精血之功效。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出自《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组成。有滋补肝肾的功效,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盗汗遗精、骨蒸潮热、消渴、舌燥喉痛等症。现代用于慢性肾炎、高血压病、肺结核、神经衰弱、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肾结核、功能性子宫出血、小儿营养不良、恶性肿瘤等属于肝肾阴虚者。

验方益寿膏

验方益寿膏出自《善补百岁应有余》。由党参、丹参、当归、赤芍、白芍、大枣、柏子仁、枣皮、制首乌、制黄精、巴戟、杜仲、山药、砂仁、黄连、广木香、续断、黄芪、鱼鳅串、白茅根组成。诸药共煎,去渣取汁,浓缩后加蜂蜜,收膏时加入龟胶、鹿胶、三七粉,搅匀即成。每次服1匙,1日2~3次,亦可泡酒服用。本方有补气血、滋阴肾、养心神、健脾胃之功效。

养生:顺其自然寿而康


中医养生是历代医家研究的重点。笔者从医30余年,根据自身体验,就中医养生的概念、养生与循道、养生与养德等,略述管见。

一、养生的概念

简言之,养生就是顺应自然,安排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中医学的理论指导下,运用恰当的手段(包括药物治疗等),适应自然规律的维系人体生命活动的方式,就叫中医养生。其目的是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其关键是强壮脏腑,扶正固本,保养真气,起到保健强身、防病抗衰的作用。

二、中医养生必须循道

中医养生学说来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法于自然,返朴归真。道教鼻祖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之道,乃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道德经》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认为和。”《淮南子·原道》云:“道生一,一生二”,这里“一”指宇宙间气的总称。“二”即指阴阳。《内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妙真经》云:“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道”相当于现代哲学术语中的“自然法”或“自然规律”。它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所以必须循道。

人类进化是在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中才懂得循道,而且将养生与循道,两者应如何“相守”与“相保”,相互联系,相互为用,二者不可偏废的道理,早就告诫世人。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超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就是古人的养生法则。

三、中医养生贵在养德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养生有道,“德润身,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独具特色的养生观,仍激励今人效法。所言仁者即品德高尚、德高望重的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仁”的核心,仁者爱人是也!“养生重养德,德高寿自长”的理论已被医学实践所证实。养德就是注重人体精神的健康状态——精神卫生。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德高者具有以下三大特征:第一,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第二,具有善良的个性人格,为人正直,胸怀坦荡,情绪乐观,意志坚实,感情丰富。第三,具有良好的处世能力,能正确认识自我和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诚如古训所言:“善医者,必先医其心,然后医其身。”

随着医学模式和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现代健康的概念可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即精神健康)和完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的综合,即全面的健康概念。全面正确理解精神卫生,不仅包括健康个性特征的培养,而且应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

四、养生与排毒解毒

现代毒物学认为,凡是少量物质进入人体后,能与机体组织发生化学和物理化学作用,破坏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机体暂时的或永久的病理状态,该物质被称为毒物。它包括外来之毒和内生之毒。外来之毒如细菌、、农药、化肥、药物、大气污染、水源污染、重金属污染、电磁波污染、噪音污染等。内生之毒系指机体在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堆积、停滞而再生之毒。

中医学认为,“毒”侵害人体,可阻滞气机,耗伤气血,破坏脏腑、经络、气血、营卫之间的正常运行,从而发生疾病与衰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毒”长期积存体内,必然导致多种组织细胞的功能障碍,对人体产生众多的危害。它可使人发生各种疾病,诸如癌症、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泌尿疾病等,并损害免疫,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为了达到祛病强身、养生保健,就必须采取排毒解毒的手段,最大限度地避免“毒”对机体的危害。所谓排毒就是排泄毒素的过程,保持排毒管道通畅及排毒途径无障碍。尤其是保持消化管道畅通,大便通畅与否是消化管道及排毒途径是否有障碍的重要标志。因为从医学角度讲,通过大小便排毒是最简捷最有效的途径。我国晋代医学家葛洪所言:“若要长生,杨中要清;若要不死,肠中无屎”。说明从大便排毒,即可长寿。解毒即中和化解毒素。其含义有二:一是直接毒,运用药物直接中和、化解毒素;二是间接解毒,利用人体脏腑自身的调节功能,使其达到化解中和毒素的目的。

五、中医养生与亚健康状态

何谓亚健康状态?以现代医学的健康与疾病的标准为依据,将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亦称机体第三状态。中医养生观正体现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未病与当今亚健康状态相似,却不能等同。因为,中医未病的概念,本身含义包括:未病先防、既病改变、有病早治、慢性病的缓解期四个方面。既然中医养生在于预防疾病,强身保健,所以,中医养生也必然能改善人体的亚健康状态。

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约占广大人群一半,这是个面广量大、值得研究的课题。亚健康状态的发展途么有二:一是向健康方面转化;二是向疾病方面转化。中医养生就在于促使机体向健康状态(包括精神方面)转化。

六、结束语

中医养生不仅包括行为养生、环境养生、运动养生、饮食养生等诸多,更重要的是养生必须循道,养生贵在养德,养生必须采取排毒解毒的重要手段,促使亚健康状态向机体和精神的健康状态方面转化,从而达到中医养生的目的——强身保健,防病抗衰。随着人们对“未病”学、亚健康状态等概念的建立,辅之中医养生之术,诸如汤药、食疗、气功、导引与按摩等,合理改善人们饮食营养结构,进一步增强人们自我保健意识,均能对改善调体亚健康状态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健康”与“保健”其内涵与外延的深化和延伸,真正体现出“健康”与“保健”的含义不再只是治疗疾病,而是在于促进人类健康,提高生命质量,预防疾病。使所有的人都能享有高质量的、有充分活力的、有意义的生命。

让女人永不衰老的养生法


吃出来的健康

想通过饮食来调养身体,就要趋利避害,建立起科学的良好饮食习惯,克服那种胡吃乱吃,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的不良饮食习惯。从而提高了生命整体质量。

中医认为,规律用餐、合理搭配是食养的基本原则,同时食物还要种类多样,搭配合理,五味适中;进食时要细嚼慢咽,不可暴饮暴食;美食美器,心绪安和。另外,食物还要与年龄、体质、地域环境、季节天气相适应。

食物也有四气五味

中医认为,食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属性,还有酸、辛、苦、咸、甘五种味道。食物的属性与味道的不同,影响着其对身体作用的不同。

寒性、凉性的食物都有利于热性疾病。如:苦瓜性寒,能清热解毒,可用于热病或暑热烦渴,肝热引起的目赤痛。寒凉只是程度的不同,如苹果、香蕉都属于凉性水果,都有生津止渴的作用,用于热伤阴津出现的烦热口渴。热性、温性的食物对寒性病症有好处。如:羊肉、狗肉性温,都有温中暖肾作用,可用于脾肾虚寒出现的腹痛少食,腰膝痿软。

同时,中医认为食物味道不同作用就不同。酸味能收能涩,如樱桃能滋养肝肾而止泻;辛能散能行,如葱白、香菜能散风寒;苦味能泻火,如苦瓜能清热解暑,解毒。

咸味能软坚润下,如紫菜、海带都能软坚散结。甘味能补虚,如龙眼肉能补脾胃,养血安神;大枣可补脾胃,养气血。

食物吃法有讲究

对于味道好、营养价值高的食物,人们自然喜欢多吃,但中医认为,食物本身的营养价值固然重要,其食用方法也对食物营养的吸收和肠胃健康很重要。

按时进餐是维护人体对营养物质有节律性的吸收和利用的关键,是食养中的重要因素之一。适量饮食,是保持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环节之一。

细嚼慢咽可充分发挥口中的津液灌溉五脏六腑,润泽周身的作用。由于津液中的多种酶、维生素、有机酸等物质有助消化,润洁口腔、抗菌、抗毒和防癌等作用,过量饮食,暴饮暴食,纵容口腹,大吃大喝,极易损伤脾胃而饮食得不到充分消化,酷烈之气易内蚀脏腑而引发疾病。

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方法


 

中医养生方法在我国古代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并且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在有很多人信任选择中医保健方法来养生,中医带给人们的好处很多,但是中医药物有很多,我们要的保养,而不是胡乱的保养,这样胡乱保养对身体来说肯定是非常不利的,中医的养生方法安全卫生,还非常的健康,那么中医养生方法到底有哪些?

1.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这句话主要体现了“天人合一”道家思想,说的是我们养生一定要注意遵循自然规律,不能违背它。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正如《黄帝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2.形神兼养

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调摄,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保形全神等。

3.动静结合

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主张运动健身,但中医养生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正如《周易外传》所说“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类经·医易》所说“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

4.综合和审因施养

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等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所谓审因施养、辨证施养。

现在大家都知道了在中医上该如何用中医保健方法来养生了吧,中医养生必须要了解中医文化,这个中医也是传承了很多代的历史,大家如果相信的话那么不妨试试,选择中医来给自己养生的时候最好是记得饮食合理,睡眠得当,还要注意做好保健的运动方法。

百病生于气 心平气和健康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还说: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这说明人的情志变化虽是人体正常的情感表现,但亦须有度。过之,则易伤五脏,致人以病。生活中常常见到有些人因情志过极而导致一病不起,所以中医有百病生于气之说,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精神内守病安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内经》中说: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这都是说,人若能充分利用喜乐这种良性情绪和心态,对气血的调和畅达是很有好处的,是有益于养生保健和健康长寿的。其方法就是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要学会自我愉悦,自我安慰,要善于主动发现和寻找生活的乐趣。要能做到知足者常乐,自得其乐,大肚能容,笑口常开。笑一笑,十年少,笑,的确是治病的良药。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与别人攀比,要知道人比人气死人。攀比,必然使人产生无尽的烦恼,烦恼缠身,又必然饭吃不下,觉睡不香,久而久之,就会致病魔缠身,如此,则谈何健康长寿?所以,《内经》中讲,要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事若知足心常乐

《内经》中说的这种恬惔虚无的心态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很多人在气头上都爱说没有过不去的坎,但真正遇到具体事情时,却又是毫厘不让,寸土必争。常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闹得天翻地覆,甚至一气之下,就此驾鹤西去。

与此相反,《红楼梦》中的贾母则不然,她可谓一个贤达聪慧女性的代表。贾母之所以能在那个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高寿至83岁,重要的就是她心宽神宁、豁达仁厚、乐观开朗。她虽年高,却爱看戏,一副老小孩性格,常与儿孙们猜灯谜取乐,和晚辈、下人打成一片。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能做孩子们的大朋友。她对周围的人慈祥宽厚、和蔼可亲,深得晚辈们的拥戴和孝敬。古云仁者寿,乐者寿,事若知足心常乐,人能无求品自高。这显然是符合《内经》恬愉、无为、以德养生的观点。人的一生不顺心事常八九,若能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保持从容平和的心态,做到事大事小,过去就了,对于身心健康自然会有好处。

养气练精全吾神

良好的精神修养,不是天生就有的。人的精神心理的修养,要在静守中去体验,才能精神内守。《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上古有真人者,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这在今天来讲,就是修炼静功,调心、入静,或静坐,或站桩,总以清心入静,排除杂念,一心体会体内气血运行的变化,久而久之,则真气充沛,五脏安和,形神健旺,自会长寿。甘肃省名中医李少波高寿百岁,鹤发童颜,思维敏捷,正是得益于他毕生修炼真气运行法而从不懈惰。可见,人要健康,不仅要适量的体力劳动、体育运动,还要有适度的修心静养、脑力劳动。只有神静则心和,心和则形全。

所以,要保持健康,就要形神兼养,动静结合,适量适度。关于这一点,我为《内经》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一语配一下联:养吾气,练吾精,全吾神,动静皆适度,吾身自归真。人若能做到此联中所言,则自能返璞归真,同登寿域。

中医养生 心平气和 老而不衰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