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养生常识 > 老年艺术养生 > 导航 > 老年艺术养生

艺术医学大师何天祥 用“心”养生

老年艺术养生。

“寡欲以清心,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人类的发展历史中,养生观念不断更新,生活中睿智的人,一般都是对养生颇有心得的人。养生达人是如何进行养生常识的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艺术医学大师何天祥 用“心”养生》,希望对您的养生有所帮助。

大师简介

何天祥, 首届全国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四川舞蹈损伤研究所所长, 文化部艺术医学评委。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项目“何天祥传统疗伤手法技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何氏骨科流派传承建设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九十多岁的何天祥仍坚持在临床第一线。

虽然早就听说94岁的艺术医学大师何天祥身体好, 不似耄耋之人, 但当记者在成都见到何老时, 还是十分震惊:精神矍铄, 器宇轩昂, 面色红润, 不但没有什么皱纹, 更令女士们羡慕的是满脸的胶原蛋白, 俨然是一位养生有道的艺术家。何老很健谈, 谈起自己的出身、学习、工作和生活, 思路清晰, 娓娓道来。

平常心和进取心

“我1923年出生于大漠草原的蒙医世家, 先辈们在草原积累了300多年疗伤实践经验, 创立了何氏骨科。自幼跟父亲何仁甫习武学医, 跟母亲习字学古文, 父母总是告诉我, 心态平和, 自然会有美好的生活。”何天祥是何氏骨科第5代传人, 后来, 何家随清军入蜀定居成都, 属八旗军镶蓝旗三甲。虽然出身世家, 何天祥在父母的影响下, 从小就刻苦学习, 没有因为条件优越而懈怠。

如今, 何老功勋卓著: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医务工作者”称号, 曾被评选为“全国民族模范”和全国人大代表。可谓荣誉满身。但何老一直保持一颗平常心, 生活上也很简朴, 他常说, “粗茶淡饭最香, 粗布棉衣最暖。”

何老认为, 在生活、工作中应保持一颗平常心, 在学习和工作中要有一颗进取心。何天祥是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研究员, 创办了四川天祥骨科医院, 至今已行医75个春秋, 尚在临床指导与传承后学。他不仅是位骨科专家, 也是一位艺术家, 在我国首创了“东方艺术医学”。他常年深入四川省艺术学院训练场与舞台, 首次提出“通医懂舞、医武结合、边医边舞、寓舞于医, 以医促舞”和“临场征兆性诊断损伤”等新学说, 这就要求医者不仅要懂医还要懂舞;何老还提出了“好、快、美、补”的治疗体系, 按此方法治愈的人能适应大运动量的考验并延长艺术青春。“艺术与科学相结合, 必将产生奇妙的效果。”

爱国心和淡泊心

经何天祥治愈的演员和运动员, 在各类比赛中获得了不少大奖。何天祥也因此而被誉为“艺术医学大师”“舞蹈者的保护神”。

随着何天祥的名气越来越大, 很多机构希望重金聘请他看病、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都被他婉言谢绝:“看病可以, 但正常挂号即可。除了义诊, 其他活动都免了。”何老说, “功名利禄只会给你增添烦恼。凡事要看得破、放得开, 要顺其自然。”

何老年过古稀尚与儿子何浚治多次应邀出席在美国、英国、新西兰及澳大利亚等国召开的学术会议与医疗合作, 疗效显著。如在好莱坞电影演员俱乐部的学术专题讲座现场, 为美国病员Velan治病。其因车祸不能站立, 双下肢肌肉萎缩, 何天祥用轻手法蘸取温经、散寒、祛痛药酒按摩推拿腰腿, 在其感到温热后, 再用较重手法经上往下推拿与点揉命门穴、肾俞穴、气海穴、足三里穴等穴位, 十多分钟后患者即感到通体温热, 疼痛减轻, 竟然能扶着轮椅能站起来, 他激动地对何天祥说:“来美国吧, 一切手续我来办理, 在美国落地生根。”何天祥微微一笑, 摇了摇头说:“我们要叶落归根。”此事洛杉矶《国际日报》还专门做了报道。

知足心和恒心

何天祥说, “做人要不贪欲, 不过劳, 懂得知足。为医要有爱心, 要有精气神, 要有恒有度地锻炼, 练身的同时要炼心, 养生贵在养心, 身随心动, 心灵和意念指挥身体动作。”何老介绍了几个简要的按摩方法, 希望大家能坚持每天花二三十分钟做一做, 有利于健康与养生。

1.拍大椎穴取坐位, 手指并拢, 以屈曲掌指关节的手掌拍击颈后大椎穴, 左右手交换拍击各二三十次。此法可震脑醒神, 促人清醒, 缓解疲劳, 还可调和气血、驱散外邪, 缓解由于感受风寒湿邪所导致的颈肩疼痛。

2.摩腹理脊

(1) 摩腹:仰卧摩腹。从胃脘至脐下关元穴, 以脐为中心, 用左手贴于右手背, 顺时针按摩腹部;右手贴于左手背, 逆时针揉二三十次。此法可促进脾胃健运, 肠胃蠕动, 助消化, 通大便, 还可缓解腹部的胀痛不舒。

(2) 理脊:取坐位, 以双手拇指或四指并拢, 屈肘至后背顺脊柱两侧从上向下推理骶棘肌至腰骶关节, 手法由轻到较重, 以腰背舒适为度, 推理35~50次, 以皮肤温热为佳。屈肘后背高度不强求, 以自然屈曲能发力为度。《医学衷中参西录》云:“通督脉可以治愈身后诸病, 通任脉可以治愈身前诸病, 任督皆通, 元气流行, 精神健旺。”此法可通督脉, 周身气血和顺, 增强腰背肌力, 利于腰脊承重与平衡稳定。

3.揉足三里穴位于膝盖骨下约三寸的小腿骨 (胫骨) 稍外侧, 此为全身强壮之要穴。方法是用双手按揉双腿足三里穴, 或一手一穴的点揉各二三十次。《针灸真髓》云:“足三里养先后天之气, 灸三里可使元气不衰, 故称长寿之灸。”按揉足三里, 按之则热气至, 热气至则病止, 可缓解腰、膝及胃腹疼痛, 还有降低血压之功。

4.搓足涌泉穴屈膝盘坐, 以左手心搓右足心, 以右手心搓左足心, 以搓至足心温热为度。《灵枢·本输》曰:“肾出于涌泉, 涌泉者足心也”“涌泉为泉水之涌, 水为生气之源, 涌泉为全身之本”。搓揉此穴可促进血液循环, 通调全身气血回流, 镇静安神, 健脾和胃, 益肾利尿, 还可降血压。

此外, 何老平时还喜练书法, 他说:书法是促进健康养生的一种艺术运动, 可抒胸中之气, 散胸中之郁, 调节人的情志, 愉悦人的心灵。他习小楷取坐姿, 写大字取站势, 凝神静气, 运笔点画撇捺, 既练腕臂肌力, 又如练气功, 打太极, 静心养性, 无疾而寿。

小编推荐

三位国医大师话养生


□记者 李鹏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趋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那么你的养生方法正确吗,真的会养生吗?6月15日,在西安召开的世界中医药大会第五届夏季峰会上,张大宁、沈宝藩、李佃贵三位国医大师分别作了主题报告,记者随后对他们进行了采访,我们听听他们是如何养生的。

亚健康的人多肾虚

今年75岁高龄的张大宁,在讲台上神态自若、思维敏捷。张大宁是中国肾病学泰斗、国医大师,全国中医肾病学会终身名誉主任委员。在这位老人眼里,养生的“秘诀”就是养肾。

“我平日就喜欢研究吃,吃得健康能帮助我们改变亚健康状态。”张大宁对养生法有独到的研究,提出了补肾活血法。即,将补肾法与活血法有机结合,通过补肾促进活血,用活血加强补肾,二者相互协同,达到改善肾虚血瘀的病理变化,使作为人体生命之本的肾之精气更加旺盛,从而达到增强免疫功能、健身防病的作用。

“睡眠是养肾、保肾、保持年轻的重要方式。”张大宁说,中午不睡午觉会伤肾阳,肾阳伤则下午易嗜睡、困乏,夜半不睡会伤肾阴,肾阴伤则过了半夜一点后难入睡,所以学会睡“子午觉”是养肾阴、得肾阳的重要方法。

“睡眠有方,身体才有保障,这时候想老都很难。”张大宁如是说。

养生要先养心养神

今年83岁的国医大师沈宝藩,如今每天依然忙碌,门诊、查房、带教,一周六天半都在工作,精力充沛宛如年轻人。对于养生,中医有“药养不如食养,食养不如精养,精养不如神养”的说法。在这位国医大师看来,养生、养心、养神三者相结合,要做到神清气和,胸怀开阔,从容温和,切不可急躁易怒。

沈宝藩在近60年的临床诊治中发现,不少患者因长期心情郁闷而罹患不治之症。他提醒,老年人切勿过于急躁,凡事要顺其自然。

“中医看重情志对健康的影响。”沈宝藩认为,心态平和很重要。不管遇到什么难事,一定要学会把事情看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地对待周围的环境,更要和善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养生在于“化浊解毒”

国医大师李佃贵根据“浊毒学说”使用“化浊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打破了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不可逆转的传统理论。

年过六旬、身体强健的李佃贵,每每被问及养生秘诀始终强调八个字:化浊、解毒、静神、动形。意思是说,应体质而化浊毒,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饮食而慎起居,做到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以平为期。

“快节奏的工作生活,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饮食,熬夜、失眠等这些生活方式,都是产生浊毒的原因。”李佃贵认为,要养生就要先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李佃贵把自己的养生诀窍归纳为十个要点:一把梳子,早晚洗漱各梳头100次;二次运动,每天锻炼两次;三杯开水,晚上临睡前、起夜、晨起后都喝半杯凉白开;四季相应,衣食住行符合季节变换;五穴按摩,早晚按摩百会、涌泉、足三里、天枢、三阴交穴;六里步行,每天坚持步行6里;七天洗澡,洗澡间隔时间7天为宜;八时睡眠,每天保证8小时睡眠;九成饭饱,每餐九分饱;十分笑容,每天笑15分钟等于运动45分钟。

养生大师59岁离世,你还相信养生“神话”吗?


来源:李青科普 作者:天津市泰达医院 李青

半个月前,一个人的去世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2019年6月14日,著名养生专家梅墨生先生因肠癌逝世,享年59岁。和中国人均寿命76岁相比,59岁的确还很年轻。

梅墨生是知名书画家、学者、太极拳家,14岁习长拳,25岁习太极拳。他一生注重养生,曾在各种报刊杂志发表诸多养生经典理论文章,教导大众注意养生。

无奈,事与愿违。

当然,一个人的寿命受多种因素影响,有遗传因素,有环境因素,也有生活习惯、疾病、社会保障和医疗水平等因素。

不能因为某个人抽烟、喝酒活了100岁就认为抽烟、喝酒对健康无害,也不能因为某个人寿命不长就完全否定其生活习惯,更不能因为“养生大师”早逝就简单的否定养生无用。

在生命与健康领域,个别案例往往存在着偶然性。

所以,在医学上,个别案例不能说明问题;几个十几个病例、小样本的观察得出的结论可能存在偏差;只有大样本和对照得出的结论才有说服力,才更科学。

比如说治疗疾病,不能因为某几味药物或某个治疗方法治好了一两个、十几个病人就认为这个疗法就是有效的,必须经过大样本、随机对照观察才能得出科学结论。

也就是说,大数据才是可靠的。

那我们来看一看人类寿命大数据。

有学者考证,中国人历代平均寿命为:夏商时期低于18岁、周秦约为20岁、两汉22岁、唐代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民国35岁。

而现在有据可查的资料显示,1929~1931年国人的平均寿命为34~35岁;1944~1949年,平均寿命为39岁左右。汇总数据后一般认为,20世纪的前50年,中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不到40岁。

进一步的统计表明,这一时期中国人寿命较低并非因为战争,而是因为疾病过早死亡,疾病才是导致中国人平均寿命长期低下的罪魁祸首。

实际上,古代欧洲人的平均寿命也不长。据统计,公元前欧洲人的平均预期寿命仅20岁左右,以后持续缓慢地延长,1850年左右达到40岁。也就是说,经历了漫长的2000年人类的寿命才延长了20岁。

19世纪是一个转折点,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迅速上升!自1850年以来的100多年内,欧洲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大约增加了40岁,这同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卫生环境的改善是分不开的。特别是抗生素的发现和免疫接种术的应用,扑灭了曾使古代人口大批死亡的各种传染病(如霍乱、天花、鼠疫等),使得欧洲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本世纪内以平均每十年的增长达到2.3岁左右的速度,与古代形成鲜明的对照。

也就是说,人类寿命大大延长是因为物理学、化学的发展带动了现代医学发展带来的结果。疾病不控制,寿命怎么会延长?没有良好的医疗,哪来的健康长寿!

这些都跟传统养生没有关系!

目前,中国人的人均寿命也大幅度提高,但和许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2018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最新报告《世界卫生统计2018》:全球总体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2岁,其中女性预期寿命74.2岁,男性预期寿命为69.8岁。

从区域来看,欧洲地区和太平洋西岸的人口预期寿命最高,总体分别为77.5岁和76.9岁;亚洲地区达到69.5岁;人口平均寿命最低的是非洲地区,仅为61.2岁。

在各国预期平均寿命排名中,日本凭借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和社会福利蝉联第一,达到84.2岁,其中女性寿命预期为87.1岁,男性为81.1岁。除日本外,位列前十的国家依次是:瑞士、西班牙、法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意大利、加拿大、韩国和挪威,见图。

中国人口预期寿命约76.4岁,其中男性75岁,女性77.9岁,排名第52位,较之前有所提升。

排名靠前的国家,基本上都是经济发达,医疗水平高,医疗制度完善的国家。

我们再来看一看中国大陆各省区人口寿命的排名。

前两名是上海、北京,平均寿命都已经超过80岁,紧随其后的是天津、浙江、江苏、广东、山东、辽宁、海南、吉林等。排名靠前的都是经济发达、医疗水平高的城市或省份。

其中的北京、天津还存在着较重的空气污染。

无怪乎网友惊呼:越是发达地区,空气质量越差,人均寿命越长,反之越短。这佐证了一个道理:经济状况比空气质量更加重要!

“养生”一词来自于道家思想,自古至今中国人都讲究养生,但养生并没有提高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古代最讲究养生的皇帝,寿命也不比臣民更长。

2017年统计,我国居民的前五大死因是卒中、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肝癌。如果能控制这些慢性病,还可以使我们更加健康长寿。

卒中和冠心病的共同危险因素是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抽烟,有效预防和控制这四大危险因素,就能大大减少卒中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对待慢性病,现代医学理念也从单纯的临床治疗向疾病管理转变,治疗与控制疾病,不单是医生的工作,而是需要患者与社会共同参与。

对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以及卒中和冠心病的预防、治疗与康复,医学上都制定了详细的诊疗指南,什么时候开始用药、用什么药、控制到什么目标值,以及怎么饮食、怎么运动,甚至细化到每天几克盐、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是多少、每周的运动量是多少等等,各种指南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建议,而这些规定和建议,也是来自于全球的科研大数据。

对绝大部分人来说,平时要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心理平衡等等,定期查体,有问题早发现,有病就治疗,将各种危险指标控制达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养生是通过各种方法达到延年益寿的活动,养生的终极目标是健康长寿。如果说养生,上述措施才是最好的养生。

回过头来再看看养生大师梅墨生是怎么养生的。

四年前的健康养生界是这样介绍他的:

今年55岁的梅墨生有着同龄人难以相比的精气神,虽然每天只睡三四个钟头,他一天之中却可以保持旺盛的精力。每天清晨,梅墨生都会准时起身,登上住所附近的小山,迎着初升的朝阳,呼吸吐纳练功一个小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使他对养生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

他很重视古时医家和道家的养生口诀,如齿宜常叩、发宜常梳、津宜常咽......他已奉行20余年,无一日不奉行,养生者也十分认可这些养生方法。

梅墨生认为:这些小的方法、小的养生术,主要就是通过一些局部保健的方法,让身体局部保持血液循环,通过摩擦而生电,生热,然后起到一个保健的作用。所以形成一个日常养生这些习惯,有助于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但据友人回忆,梅墨生去年年底就感到肠胃不适,但他却坚持不问医,认为自己养生有方,必远重疾。直到出现便血了以后,才被家人逼着去医院做检查,结果却是癌症晚期。

当然,去年就医,也不能保证他健康长寿,但从他的这些行为来看,他不相信医生,排斥现代医学,这才是他悲剧的根源。拒绝医疗,所作所为与医疗背道而驰,就算懂再多的“养生”知识也没有用,因为他的养生方式根本不正确。

现在社会上有许多养生机构,将养生概念扩大化、复杂化和神秘化,极力鼓噪养生“理念”,大力推广养生产品,用各种形式给老百姓洗脑,以养生为幌子进行坑蒙拐骗。

这其实是在谋财害命!

这也是很多人反感养生的根本原因。

科学的健康理念,良好的生活习惯,加上完善的社会保证和优质的医疗服务,才能做到延年益寿。

简而言之,养生就是健康管理。

医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关于生命与健康,任何养生理论也不可能超越医学。

世界上也根本不存在和医学理论相违背的养生理论,脱离医学基础的养生就是一个笑话。

欢迎您加入我们的微信群:请加管理员微信linchuangkuakao,请务必标注您的专业、学历、职称!

“养生大师”59岁去世,普通人还要不要养生?



2019年6月14日,梅墨生因病去世。梅墨生是书画家、诗人、学者、太极拳家、教授,更因为他一生注重养生,在各类报刊发表过许多养生理论文章。梅墨生本不为人所知,只因“养生大师”和“太极大师”的身份与英年早逝联系起来,才引得各路神仙争相议论,谈论者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有一个叫陈传席的人发了博文,对梅墨生极尽讥讽和嘲笑,历数注重养生的人都活不到50岁,太极拳圈寿命最长的也就70岁,平均寿命60岁左右。这就有点不厚道了,俗话说“死者为大”,古往今来,包括西方文明和原始部落都有这个传统,尊重生命,尊重逝者,同情理解并安慰家人,这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这位博主的言语就丧失了这种素养和人类的文明底线,拿死人说事,挖苦、嘲讽,把以往的过节都抖漏出来,显的很没有修养。

看这些天的争论,对于“养生管用不管用”大致分为三派,第一派主张生死由命,基因决定了一个人的寿命长短,不由后天左右,养不养不管用;第二派的观点是生死无常,随心所欲,只要保持好的心态,放飞自我,开心就是最好的养生;第三派极力推崇,认为必要的养生方式是长寿的秘诀。

这三派观点讲的都是头头是道,并且都有人证物证,弄的人无所适从。养生到底好不好,普通人到底应该不应该养生呢?

基因决定寿命,这已经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并且中西方专家也专门有调查和理论研究,这一点我相信大家不会有异议。但是,基因与后天的环境、人的经历、世事的磨炼,直到一些注意细节都有关联,这一点大家也应该承认。假如说,上边提到的梅先生基因寿命是50年,那么他通过日常养生和调理,活到59岁,那说明养生还是管用的。持基因说的人,他生病了不会不去治疗,身体不舒服了不会不去调理,只等寿数决定,我想如今社会真正相信的人不会太多。

生死由命,从某种角度来说,其实也是一种豁达的心态。“好的心态是最好的养生”,这是自古至今养生学的首要,有些人编些段子,说某某某“吃喝嫖赌抽”活到99,这只是个案,并且你只看到了他的表象,他的日常生活里是怎样自我调整的,是怎样保持良好心态的,你可能都不知道。爱咋咋地,胡吃海喝,随心所欲,也只是表象。这些年来,早逝的各界精英,你知道他们的一张一弛是否做到了?他们是不是心中贪嗔痴太盛,欲壑难填?你真的看不到。

我姥姥活到104岁,她们这代人饥不果腹,还谈什么什么养生,后来生活好了,吃肉喝酒,毫无顾忌。统计学里的百岁老人,绝大多数并没有养生的概念,只是光活就是死不了。这也只是表象,姥姥的贪欲是乎为零,与世无争,他们单纯为活而活,所以说心态不用调整也是最好的。现代人能做到这一步吗?不能!不用说所谓的名人名家,还有为名人名家而追逐的,更多的还有像我一样为生活奔劳的普通人,统统做不到。 

姥姥在世的好心态是决定她长寿的最重要因素,其实她的日常,也暗含了诸多养生的道理在里面。比如,她每天开水泡脚,坚持了近80年;每天用粗毛巾搓背一小时,每天用白酒搓手臂腿脚,每天都要劳作,直到临死前一天……我要说的是,早睡早起不熬夜是不是养生?吃野生的菜蔬是不是养生?适度锻炼是不是养生?不嗜酒不抽烟不纵欲是不是养生?有针对性的中药调理和按摩是不是养生?少欲望无烦扰清静养心是不是养生?

养生的知识、理论可以听,也可以学,不要受一些所谓养生大师的迷惑,他们在逐名骗钱;也不要陷入一些保健品养生的骗局,他们打着养生保健的幌子在骗钱;更不要人云亦云,听风是雨,跟样学样,因为人的个体是有差异的,了解自己的身体,了解自己的五脏六腑,因人制宜,找出适合自己的养生办法,这才是正道。

别把养生太神秘化,更不要高端化,也不要妖魔化,养生其实就是我们生活的日常,其实就是在养心。

立夏养生,从“心”调养


#明日立夏# 立夏节气一般在每年的5月5日~7日,此时气温逐渐升高。而心通于夏气,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所以从立夏开始,就要注重对心脏的养护。

谨防外感

立夏之时,即使体健之人也要谨防外感,按照实际情况增减衣服,一旦患病不可轻易运用发汗之剂,以免汗多伤心。患有心脏病的老年人要注意避免气血瘀滞,以防心脏病的发作。清晨可食葱头少许,晚饭宜饮红酒少量,以畅通气血。

晨练最佳

初夏早晨户外锻炼是感觉最舒服的,空气清新凉爽,不至于太热,而且也有利于阳气更好地生发。

心态平和

立夏是气温转热的开始,此时人的火气难免上扬,常常会出现心浮气躁的现象。故立夏之季,情宜开怀,安闲自乐,切忌暴喜伤心。

睡好“子午觉”

立夏后,昼长夜短开始明显起来,此时要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相对晚睡、早起,以接受天地的清明之气。其中,睡好“子午觉”是必要的,即晚23点前入睡及午睡,既能保证精力充沛,对心脏也是很好的养护。

注意个人卫生

由于湿热体质的人皮肤容易出汗,平时宜选择款式宽松、透气性好的天然棉、麻、丝质服装;出汗后用毛巾擦干,以免汗液长时间滞留在皮肤和衣服上产生酸臭味;脚部容易出汗的人,应穿吸汗、柔软的棉袜,及时让脚透气,以免真菌感染。南方湿气较重的时候,室内可用除湿器或空调改善湿、热的环境。

饮食宜增酸

立夏肝气渐弱,心气渐强,宜吃些味酸的食物,如荞麦、赤豆、西红柿、菠萝、草莓、梨、木耳菜等。

作者: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 施卫兵 通讯员 陈小飞

编辑:于家兴、陈师睿

审校:谢涛

核发:万洪新

图:源自网络

关注我们

养生大师早逝你还相信养生吗?影响寿命的是医疗而不是“养生”


养生大师早逝你还相信养生“神话”吗?影响寿命的关键因素是医疗而不是什么“养生”

天津市泰达医院 李青

半个月前,一个人的去世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2019年6月14日,著名养生专家梅墨生先生因肠癌逝世,享年59岁。和中国人均寿命76岁相比,59岁的确还很年轻。

梅墨生是知名书画家、学者、太极拳家,14岁习长拳,25岁习太极拳。他一生注重养生,曾在各种报刊杂志发表诸多养生经典理论文章,教导大众注意养生。

无奈,事与愿违。

当然,一个人的寿命受多种因素影响,有遗传因素,有环境因素,也有生活习惯、疾病、社会保障和医疗水平等因素。

不能因为某个人抽烟、喝酒活了100岁就认为抽烟、喝酒对健康无害,也不能因为某个人寿命不长就完全否定其生活习惯,更不能因为“养生大师”早逝就简单的否定养生无用。

在生命与健康领域,个别案例往往存在着偶然性。

所以,在医学上,个别案例不能说明问题;几个十几个病例、小样本的观察得出的结论可能存在偏差;只有大样本和对照得出的结论才有说服力,才更科学。

比如说治疗疾病,不能因为某几味药物或某个治疗方法治好了一两个、十几个病人就认为这个疗法就是有效的,必须经过大样本、随机对照观察才能得出科学结论。

也就是说,大数据才是可靠的。

那我们来看一看人类寿命大数据。

有学者考证,中国人历代平均寿命为:夏商时期低于18岁、周秦约为20岁、两汉22岁、唐代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民国35岁。

而现在有据可查的资料显示,1929~1931年国人的平均寿命为34~35岁;1944~1949年,平均寿命为39岁左右。汇总数据后一般认为,20世纪的前50年,中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不到40岁。

进一步的统计表明,这一时期中国人寿命较低并非因为战争,而是因为疾病过早死亡,疾病才是导致中国人平均寿命长期低下的罪魁祸首。

实际上,古代欧洲人的平均寿命也不长。据统计,公元前欧洲人的平均预期寿命仅20岁左右,以后持续缓慢地延长,1850年左右达到40岁。也就是说,经历了漫长的2000年人类的寿命才延长了20岁。

19世纪是一个转折点,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迅速上升!自1850年以来的100多年内,欧洲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大约增加了40岁,这同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卫生环境的改善是分不开的。特别是抗生素的发现和免疫接种术的应用,扑灭了曾使古代人口大批死亡的各种传染病(如霍乱、天花、鼠疫等),使得欧洲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本世纪内以平均每十年的增长达到2.3岁左右的速度,与古代形成鲜明的对照。

也就是说,人类寿命大大延长是因为物理学、化学的发展带动了现代医学发展带来的结果。疾病不控制,寿命怎么会延长?没有良好的医疗,哪来的健康长寿!

这些都跟传统养生没有关系!

目前,中国人的人均寿命也大幅度提高,但和许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2018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最新报告《世界卫生统计2018》:全球总体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2岁,其中女性预期寿命74.2岁,男性预期寿命为69.8岁。

从区域来看,欧洲地区和太平洋西岸的人口预期寿命最高,总体分别为77.5岁和76.9岁;亚洲地区达到69.5岁;人口平均寿命最低的是非洲地区,仅为61.2岁。

在各国预期平均寿命排名中,日本凭借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和社会福利蝉联第一,达到84.2岁,其中女性寿命预期为87.1岁,男性为81.1岁。除日本外,位列前十的国家依次是:瑞士、西班牙、法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意大利、加拿大、韩国和挪威,见图。

中国人口预期寿命约76.4岁,其中男性75岁,女性77.9岁,排名第52位,较之前有所提升。

排名靠前的国家,基本上都是经济发达,医疗水平高,医疗制度完善的国家。

我们再来看一看中国大陆各省区人口寿命的排名。

前两名是上海、北京,平均寿命都已经超过80岁,紧随其后的是天津、浙江、江苏、广东、山东、辽宁、海南、吉林等。排名靠前的都是经济发达、医疗水平高的城市或省份。

其中的北京、天津还存在着较重的空气污染。

无怪乎网友惊呼:越是发达地区,空气质量越差,人均寿命越长,反之越短。这佐证了一个道理:经济状况比空气质量更加重要!

“养生”一词来自于道家思想,自古至今中国人都讲究养生,但养生并没有提高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古代最讲究养生的皇帝,寿命也不比臣民更长。

2017年统计,我国居民的前五大死因是卒中、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肝癌。如果能控制这些慢性病,还可以使我们更加健康长寿。

卒中和冠心病的共同危险因素是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抽烟,有效预防和控制这四大危险因素,就能大大减少卒中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对待慢性病,现代医学理念也从单纯的临床治疗向疾病管理转变,治疗与控制疾病,不单是医生的工作,而是需要患者与社会共同参与。

对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以及卒中和冠心病的预防、治疗与康复,医学上都制定了详细的诊疗指南,什么时候开始用药、用什么药、控制到什么目标值,以及怎么饮食、怎么运动,甚至细化到每天几克盐、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是多少、每周的运动量是多少等等,各种指南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建议,而这些规定和建议,也是来自于全球的科研大数据。

对绝大部分人来说,平时要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心理平衡等等,定期查体,有问题早发现,有病就治疗,将各种危险指标控制达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养生是通过各种方法达到延年益寿的活动,养生的终极目标是健康长寿。如果说养生,上述措施才是最好的养生。

回过头来再看看养生大师梅墨生是怎么养生的。

四年前的健康养生界是这样介绍他的:

今年55岁的梅墨生有着同龄人难以相比的精气神,虽然每天只睡三四个钟头,他一天之中却可以保持旺盛的精力。每天清晨,梅墨生都会准时起身,登上住所附近的小山,迎着初升的朝阳,呼吸吐纳练功一个小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使他对养生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

他很重视古时医家和道家的养生口诀,如齿宜常叩、发宜常梳、津宜常咽......他已奉行20余年,无一日不奉行,养生者也十分认可这些养生方法。

梅墨生认为:这些小的方法、小的养生术,主要就是通过一些局部保健的方法,让身体局部保持血液循环,通过摩擦而生电,生热,然后起到一个保健的作用。所以形成一个日常养生这些习惯,有助于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但据友人回忆,梅墨生去年年底就感到肠胃不适,但他却坚持不问医,认为自己养生有方,必远重疾。直到出现便血了以后,才被家人逼着去医院做检查,结果却是癌症晚期。

当然,去年就医,也不能保证他健康长寿,但从他的这些行为来看,他不相信医生,排斥现代医学,这才是他悲剧的根源。拒绝医疗,所作所为与医疗背道而驰,就算懂再多的“养生”知识也没有用,因为他的养生方式根本不正确。

现在社会上有许多养生机构,将养生概念扩大化、复杂化和神秘化,极力鼓噪养生“理念”,大力推广养生产品,用各种形式给老百姓洗脑,以养生为幌子进行坑蒙拐骗。

这其实是在谋财害命!

这也是很多人反感养生的根本原因。

科学的健康理念,良好的生活习惯,加上完善的社会保证和优质的医疗服务,才能做到延年益寿。

简而言之,养生就是健康管理。

医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关于生命与健康,任何养生理论也不可能超越医学。

世界上也根本不存在和医学理论相违背的养生理论,脱离医学基础的养生就是一个笑话。

102岁国医大师的秘密养生作息表


102岁国医大师邓铁涛一天的作息表!这些养生秘密在其中

卢传坚 广东中医药

▲邓铁涛(1916- ),首届国医大师,著名中医临床家、理论家、教育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我们人体内部是非常微妙的,存在许多规律性的现象,如一天24小时的日夜节律,正常的规律是,白天干活,晚上睡觉;如妇女的月经,每月什么时候该来,来多久,什么时候该结束,都有规律。

古书《管子》有云:“起居不时……则形累而寿命损。”唐代药王孙思邈,据考证,活到141岁,他也总结出“是以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

因而,养成科学健康的起居作息规律是很重要的。如果有可能,便应该让自己的生活规律起来。反之,如果长期生活起居缺乏规律,或虽有规律但却是不健康的“坏规律”,比如经常“开夜车”、不吃早餐、饭后倒头便睡、不爱运动等,将会打乱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容易生病、早衰等,对健康是极为不利的。

关于饮食

拿饮食规律这一点来说吧,许多患胃肠道疾病的人,就是因为一开始不注意饮食规律造成的,“白领”中有比较多这样的人。因为胆结石而切除了胆囊,变成“没胆”的人,就与经常不吃早餐有关系。

慢性胃炎、胃溃疡、消化功能紊乱等,也都与饮食不规律有很大关系,经过调整饮食的规律,配合一些药物治疗后,多数能够治愈。急诊科经常接诊突发腹痛、腹泻、呕吐的急性胃肠炎患者,多数也与“饮食不节”有关系。在邓老看来,规律饮食的人,很少会患这些病。

关于睡眠

睡眠规律的重要性就变得容易理解得多了。现代都市很多人有这样的经历:由于学习或赶工作,连续加班熬了几次夜,每次都是忙到凌晨2、3点钟之后才睡,一觉睡到次日中午,这样算下来睡眠的时间其实也不短,足有10个小时,但是第二天起床时却总觉得像没休息过一样,头脑昏昏沉沉的,提不起精神,这就是违反了人体正常生理睡眠节律的“后果”。

人如果经常“开夜车”,就会打乱这种节律,影响睡眠质量,次日起床后就会感觉精神疲惫,头脑不清醒,不仅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和生活,也影响到健康。

偶尔几次这样的经历,还不要紧,影响不会太大,可是如果长时间这样的话,就会打乱大脑正常休息的节律而有损健康。如胸闷、心慌、头晕、健忘、腰酸、失眠、烦躁、脾气变差、口腔溃疡等等症状就很可能出现。

▲邓老喜欢阅读,并以之为乐

现代人工作繁忙,迫于赶工作,或有些人喜欢夜深人静而选择夜间工作,这些都是有碍健康的。长期打乱作息时间,就容易产生问题。除了上面举出的一些情况,还容易得感冒、一生病便很难好、面容憔悴、“熊猫眼”,女士还可能出现内分泌紊乱、月经不调的情况。所以,经常熬夜的人群需要留神注意了。

科学、规律的作息安排,有利于保持高质量的睡眠。良好的睡眠可以帮助我们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以便第二天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列宁有句话讲的很好:“不懂得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

除了上面提到的饮食和睡眠要规律之外,日常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如运动、工作、娱乐等活动安排的合理与否,对人体也会有影响,在此我们不详谈。

▲书法也是邓老的一大爱好

因此,邓老建议:每个人都需要根据自身情况的不同,合理的安排好自己每日的工作、学习、运动、饮食、起居等日常活动,并长期坚持、形成规律,让自己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健康,这个非常重要。

邓老作息时间表

起床后:

静坐、50个呼吸吐纳自我保健按摩(从头开始、遍及全身 )—喝一杯热开水或花茶—打八段锦

早餐后:

早餐后练气功(半小时-1小时)—读书、看报、练书法、写文章等—中午绕楼散步10圈(11:00-12:00)

午餐后:

看看报纸—午睡(1:30-3:00)— 读书、看报、写文章—傍晚打太极拳

晚餐后:

看会儿电视—晚9:00洗澡(冷热水交替)—做30分钟气功、看看书—23:00之前准时睡觉

民间有一句话叫:“不觅仙方觅睡方”;《老老恒言》中指出:“少寐乃老年人大患;能眠者,能食,能长生。”讲的就是良好、充足的睡眠对人体健康而言很重要。

邓老在多年临床观察中发现:存在睡眠障碍的人往往都有面色灰黄,精神委靡,智力与记忆力下降,抵抗力差,衰老较快的表现。

保证充足的睡眠确实很重要,但睡眠时间却不是越长越好,睡眠过多对人体也是有害的。古人言:“久卧则伤气”,“凡睡至适可而止,则神宁气足,大为有益,多睡则身体软弱,志气昏坠”。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每天多长时间的睡眠才算合适呢?

一些研究结果显示:成人每天的睡眠时间以7~8小时为宜,儿童需要更长些,以9~10小时为宜,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日睡眠时间可适当缩短,但最好不要少于6小时,随年龄增大,睡眠时间应相应延长,具体以个人感觉精力充沛、舒适为度。

知道大概睡多久后,该怎么做才能睡得更香呢?

首先,入睡时间要规律。以一日而言,子时以前(夜间11点前)就寝,是古人依自然和人体生理时钟配合的最佳建议,若能遵此规律,则能缩短入眠的时间。

按季节来说,其基本原则是配合日光作息,春天到夏天是白日渐长、黑夜渐短;秋、冬季节则白日渐短、黑夜渐长,睡眠时间也可随之调整,以符合四季睡眠的需求。如《黄帝内经》云:“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冬三月……早卧晚起。”

按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体内存在生物钟,每天有规律地睡眠,则将自身生物钟调整得非常好,自然不容易失眠了。

其次,应当学习孙思邈提出的“凡眠,先卧心,后卧眼”。也就是说,睡前要抛开一切喜怒忧思和烦恼,精神上尽量放松,做到恬惔虚静,使大脑处于抑制状态,然后再慢慢闭上眼睛,自然昏昏入睡。

不难想象,那些心胸开阔,性格开朗,有所寄托,生活积极向上的人,自然容易泰然自若,安详入睡;而那些心胸狭窄,鸡肠小肚,斤斤计较,多愁善感,悲观消极的人,多偏于失眠了。

正因为这样,中国文化历来告诫我们要修心养性。如果能时刻注意这一点,就算面临巨大压力,也依旧能够酣然入睡,一觉到天明了。

此外,保持周围环境安静、采取合理睡姿、选择舒适卧具等,也相当重要。这里,稍微介绍一下睡姿的选择。孙思邈曾说,“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胜正僵卧。”“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头勿北卧,及墙北亦勿安床。”印度的苏布拉瓦尼教授研究也发现,因为磁场的关系,头东脚西是比较科学的睡姿。

那么,经常失眠,又该怎么办?

除前面提到的规律作息有利于睡眠外,其他的比如静坐安神,睡前按摩,沐足,白天练气功、太极等都有助于入睡。有时候还需要求助于医生,用中药调理好阴阳气血。

说起睡眠,这里再顺便提下午休。虽然有些人主张不需要午休,但邓老认为午睡对人体很重要,特别对于老年人。邓老每天午餐后会看会儿报纸,稍事休息,然后就午睡,午睡时间一般在1~1.5小时。适当的午睡可以弥补上午所消耗的精力,又为下半天的工作和学习做好准备,对于保持精力充沛、提高工作效率很有帮助。

当然,午睡也要有点讲究,邓老认为午睡要注意下面几点:

⑴午餐后不要立即午睡,最好休息半小时后再睡,否则容易延长胃的排空时间,影响胃的消化功能。

⑵午睡时间以1个小时左右为宜,老年人,可以适当延长午睡时间,但也不宜太长。午睡时间不宜太短或太长,太短达不到休息的目的;太长的话,人体容易进入深睡状态,醒来后反觉精神状态不好;而且多于1小时的午睡,还容易影响到晚间的睡眠。

⑶不要坐着午睡和伏案午睡,也不要以臂代枕。不正确的睡眠姿势,不仅不能消除疲劳,还会影响大脑的供血和供氧,出现眼球受压,前臂缺血缺氧麻木等症状,还容易患颈椎、腰椎疾病,不利于健康。

⑷起床时不要过猛,以防脑部突然供血不足而晕倒。最好在床上先停留数分钟,稍事活动,再慢慢起床。

⑸另外,老年人不宜独居,睡眠中,最好能有人照料,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睡眠情况,如呼吸暂停、异常打鼾、呼之不醒等,防止睡眠中猝死现象的发生。

其中的后两条注意事项,也适用于晚间的睡眠。■

【本文整理自《当代名宝鉴》,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卢传坚】

欢迎您阅读养生路上的2023养生常识频道《艺术医学大师何天祥 用“心”养生》一文,希望我们精心撰写的养生内容能获得您的喜欢,同时我们也准备了丰富的“老年艺术养生”专题供您欣赏!

艺术医学大师何天祥 用“心”养生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