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养生保健 > 根据季节养生 > 导航 > 根据体质养生

根据体质养生

2019-10-28

头痛分虚实 根据部位能辨病

根据季节养生。

“笑一笑,十年少,笑口常开,健康常在。愁一愁,白了头,天天发愁,添病减寿。”随着生活的提升,养生已经成为社会性的关注焦点,只有进行科学的养生,我们才能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养生达人是如何进行养生保健的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头痛分虚实 根据部位能辨病”,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外感、内伤、虚证、实证,均可导致头痛,而头痛的部位也可以反映疾病所影响的脏腑。

“虚证头痛一般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为隐痛、昏痛、空痛,劳累后加重,伴精神困倦、心慌心悸、耳鸣耳聋,多见于素体虚弱者。因气血阴阳虚损程度不同,还可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头痛。实证头痛发病较急,病程较短,性质多为胀痛、灼痛、跳痛、走窜痛,主要为痰浊、血淤、寒凝、气滞、风邪致病。”中国中医科学院老年病中心主任李跃华教授说。

气虚头痛多呈阵发性,时而发作,时而停止,过度劳累就会头痛加重,伴有乏力、气短、易出汗、胃口欠佳等;血虚头痛时痛时止,多伴有头晕、心慌、面色发白等;阴虚头痛多为空痛感,伴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手脚心发热等;阳虚头痛一般较轻,劳累后加重,伴四肢发冷。

痰浊头痛多为头痛发昏,伴有痰多、胸闷、恶心等;血淤头痛多为针刺样疼痛,痛处固定,多伴有口唇颜色发暗;气滞头痛多为跳痛,多因生气诱发,常伴有胸闷、腹胀;风邪头痛多为走窜痛,痛处不固定,吹风后加重。

从部位上说,头的巅顶部、后枕部以及颈项部位置是膀胱经的走行路线,痛在后枕部及颈项部都与膀胱经有关。膀胱经是有关泌尿生殖系统的经脉。头的前额部连及眉棱骨是胃经的走行路线,痛在前额部或眉棱骨与胃经有关。胃经是有关消化系统非常重要的经脉,消化系统有障碍时,会出现头痛昏重、眼睛疼痛、唇口发干、疲劳乏力、精神不振等症状。头的两侧太阳穴位置是胆经的走行路线,痛在太阳穴与胆经有关。当胆的功能失调,使传导功能受阻,就会导致头一侧颞点痛,或称之为偏头痛,多伴有口苦、眼干涩等症状。

李跃华教授建议,气虚头痛可多食用红枣、黄芪等,血虚头痛可多食用花生、阿胶、龙眼等,阴虚头痛可食用枸杞、红枣、山药等,阳虚头痛可食用西洋参、羊肉、核桃仁等。痰浊头痛可多食用薏米、藕、陈皮等,血淤头痛可食用山楂、红花等,气滞头痛可食用代代花、玫瑰花、木蝴蝶等,风邪头痛可食用薄荷、天麻等。痛在后枕部及颈项部,可适当活动颈部,更换高度适中的枕具。痛在前额部或眉棱骨,可将冰袋敷在头疼部位,等冷却的头部血管收缩后,症状自然会减轻。痛在太阳穴,可对头部进行力度适中的按摩,用食指按压太阳穴,或用拳头在太阳穴到发际处轻轻来回转动按摩。

相关阅读

由手辨病


手足搐搦症 低血钙时,手足肌肉可发生紧张性痉挛。手腕部呈屈曲状,五指伸展,指掌关节屈曲,拇指内收靠近掌心,并与小拇指相对。如扎紧前臂,三五分钟后可诱发,称“缺钙束臂试验阳性”,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鹰爪手 手干瘦尖细,手指关节弯曲固定好似鹰爪,见于尺神经或正中神经损伤。脊髓空洞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麻风病等。

肝掌 手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发红,尤以指端皮肤表现更为突出,称为“肝掌”。这是由于肝功能减退,不能破坏体内的雌激素所致。常见于肝硬化、肝癌等病。

指节畸形 类风湿关节炎者,指关节可呈梭状畸形,活动受限,发作时红肿,疼痛加剧;此类指关节变形,也可见于老年性骨关节病。但多发生于远指间关节,病变部位有坚硬的结节;尿酸代谢异常引起的痛风病,可在关节处摸到“痛风石”并引起关节变形。

杵状指 指节末端明显增生,呈鼓槌状,多发生于慢性肺部疾病,先天性心脏病等.与肢端长期缺氧,代谢障碍有关。

匙状指 又称“反甲”,指甲下凹,边缘翘起,表面粗糙,像个“小匙”多见于缺铁性贫血,偶见于风湿热。

手指震颤 两手抖动,不能作精细工作,细震颤常见于甲亢症;中震颤见于情绪激动,惊吓、剧烈运动、饮酒过量、神经衰弱、老人震颤麻痹等;租震颤主要见于慢性酒精中毒。

指甲变色 正常人指甲光滑,半透明,呈粉红色:甲床苍白见于贫血;灰白,粗糙、失去光泽,见于甲癣或营养不良:指甲变黄,可见长期吸烟者或黄疸病人;甲下出血可见发红;缺血缺氧,如先天性心脏病,指甲呈暗紫色;服用某些药物可变蓝;陈旧出血,黑包素瘤等指甲可变黑;用放大镜观察甲床下毛细血管变化.可以了解微循环情况,对早期发现休克病人很有意义。

望手诊病,简单易行,只要留心,能知安危,及时治疗,早日康复。

感冒头痛艾灸哪个部位


在生活当中,很多人会有感冒的情况,感冒之后会头痛,鼻塞,流鼻涕,症状十分难受,而且不知道如何缓解。近年来人们对于抗生素的应用越来越敏感,所以,也很少去医院进行治疗。其实,中医对于感冒头痛是有很好疗效的,通过简单的艾灸就可以达到效果。那么,感冒头痛艾灸应该哪个部位呢?

1、感冒艾灸灸哪里

感冒艾灸艾灸合谷穴。即我们俗称的虎口,感冒时灸合谷对鼻塞流清涕特别有效。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左鼻塞则灸右合谷,右鼻塞则灸左合谷。每次灸5分钟即可。

感冒艾灸艾灸大椎穴。大椎穴在身后脊柱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是督脉与诸阳经之会,主一身之阳气,有升阳强壮的作用,为强壮保健要穴之一。主治发热、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等引起的四肢发、肩背冷痛、身体虚弱等。每晚灸一次,或隔日灸一次,每次10~15分钟。

感冒艾灸艾灸风池穴。从耳后骨突下缘向后摸,可以摸到一个凹陷处,左右各一。风池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腧穴之一,主治头痛、头重脚轻、眼睛疲劳、颈部酸痛、落枕、失眠等。灸之可解表散寒,治风寒感冒引起的头颈疼痛。此穴有头发覆盖,所以艾条需远些。每次10~15分钟。

感冒艾灸灸哪里

2、艾灸禁忌有哪些

禁忌: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脸部、颈部、手臂等,都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禁忌: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等也不要灸。

禁忌: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艾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以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禁忌: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

禁忌: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同时要注意穴位的准确性,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中医分型辨治痛风的中药经验秘方


痛风是一种外科的骨伤症,患者伴有下肢关节突然红肿热痛,拒按、触之局部灼热、得凉则舒,伴发热口渴、心烦不安、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状。痛风有何治疗的秘方?来看看中医分型辨治痛风的中药经验秘方。

临床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痛风 3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患者可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施用。

一、湿热蕴结型:下肢关节突然红肿热痛,拒按、触之局部灼热、得凉则舒,伴发热口渴、心烦不安、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则: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方用白虎桂枝汤加二妙散:生石膏40克,桂枝6克,黄柏12克,苍术、防己、秦艽、知母、粳米、桑枝、芍药各10克,甘草4 克。

二、瘀热阻滞型:关节红肿刺痛,,局部肿胀变形,屈伸不利,肌肤色紫暗,按之稍硬,肌肤干燥,皮色暗黑,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黄,脉细涩或沉弦。治则:活血化瘀,健脾利湿。方用桃红饮加味:桃仁20克,红花、川芎、苍术、薏苡仁、白芥子、僵蚕、威灵仙各10克,丹参、当归尾各15克,全蝎3克,乌梢蛇5克。

三、痰浊阻滞型:关节肿胀,甚则关节周围漫肿,局部酸麻疼痛,伴有目眩,面浮、足肿、胸脘痞闷、舌胖发黯、苔白腻、脉缓或弦滑。治则:健脾除湿,祛湿通络。方用苡仁汤加味:薏苡仁20克,桂枝、麻黄各6克,川芎、苍术、羌活、独活、防风各10克,当归15克,甘草4克。

四、肝肾亏虚型:病久屡发、关节疼痛、局部关节变形、肌肤麻木不仁、步履艰难,筋脉拘急,屈伸不利,头晕耳鸣,颧红口干,舌红少苔,脉弦或细数,治则:补益肝肾,祛风散寒除湿。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味:熟地、杜仲、牛膝、寄生、茯苓各15克,党参30 克,白芍、独活、防风、秦艽各10克,细辛 3克,桂枝、甘草各5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分3次服,10 天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疗效:治疗35例,治愈21例(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好转12例(关节肿胀痛消减、疼痛缓解,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未愈 2例(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改变)。

病案举例:李某,51岁,男。3天前因食海鲜、饮酒右足跖趾关节,突发红肿疼痛,肿痛夜间尤甚、烦躁,屈伸不利,小便黄少,大便干燥,舌苔黄腻,查T:38.3t,跛行,右第一跖趾关节红肿,轻触剧痛,不能着地,脉洪数。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高、血尿酸760lLmoULo诊断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辨证:风湿热痹。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方用白虎汤加二妙散:生石膏40克,知母、苍术、麦冬、防己、秦艽、桑枝、粳米各10克,黄柏12 克,桂枝、金银花各6克,甘草4克。3 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3天后复诊。发热已退。肿痛明显减轻,再守上方服5剂。7天后就诊,肿痛消失,能行走,复查白细胞、血尿酸正常,继以健脾除湿之法调理10天,嘱忌食海鲜类饮食、不酗酒,随访1年未复发。

体会:方用石膏甘寒清热为主;知母清热养阴、降肺气;桂枝芍药疏风通络、酸寒养阴、以防过躁;甘草粳米调合营卫、养胃和中、使清热而不伤正气;苍术、黄柏防己清化湿热健脾、泻火解毒;秦艽、桑枝祛湿通络,关节拘挛;忍冬藤泻火解毒止痛效果较显;芍药甘草既可酸甘化阴,又可缓急止痛;甘草桂枝平甘化阳。通经温络。本病在治疗上注意急性期、缓解期的区别,以及积极预防,避免血尿酸升高,痛风发病与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密切相关,健康教育应大力宣传,合理营养搭配是十分重要的,防止病从口人。

自疗:用自己的手就能观病辨病


导读:你的双手还好吗?其实手不仅仅用来吃饭,工作,它还有一个很大的用处,那就是观手辨病,到底怎么做呢?接下来小编就告诉大家如何……

你的双手还好吗?其实手不仅仅用来吃饭,工作,它还有一个很大的用处,那就是观手辨病,到底怎么做呢?接下来小编就告诉大家如何观手辨病。

1、手上出现红线:高血压、风湿病、心脏病。

2、手背上起小的白色丘疹:胆固醇过高。

3、手掌发热、发干:甲状腺机能亢进。

4、手掌出现红斑点:肝炎或糖尿病。

5、手掌表面,特别是大小鱼际部位手指端面的皮肤充血性发红:肝硬化、肝癌。

6、手指粗而短、手板宽而厚:成年人垂体前叶肿瘤。

7、指关节肿胀:高尿酸、痛风。

8、指尖苍白:血液障碍。

9、指尖纹线出现股沟:有心肌梗塞或中风的危险。

10、指关节强直,不能屈伸,伴有疼痛:类风湿性关节炎。

11、指尖膨大且异常弯曲,形状像一根秤或蛇头:伴有紫绀的先天性心脏病、感染性心肌炎、肺及胸膜脓肿、肺气肿等疾病。

12、手掌及指间的肌肉萎缩,呈猿掌形或鸡爪形,同时伴有知觉丧失:支配上肢的神经发生了问题,可能是脊髓空调症、慢性周围神经炎等疾病。

所以大家要好好对待自己的双手,这样对身体是非常有好处的!

湿疹不是小问题 要根据体质分型调理


作为中医体质类型之一,不少人都有湿疹体质的困扰。从中医养生的角度分析,有湿疹体质的朋友容易出现皮肤病等健康困扰。那么,出现了湿疹体质,我们应该如何调理?下文介绍了一些调理方案。

从健脾祛湿入手

中医学认为湿疹是由于脾失健运,湿热内生,或兼感外邪,风湿热阻于肌肤所致。因此,中医治疗湿疹主要从健脾和祛湿两个方面入手,兼有湿热的要清热利湿,相当于去除了滋生湿疹的温床,效果自然就会比较理想。

患有湿疹的人一般有个经验,那就是冬夏两季通常为湿疹的高发季节。冬季湿疹的好发人群主要是老人与小孩,因为冬季气候干燥,人体皮肤出现脱屑而使皮肤的屏障功能减弱,皮肤更加敏感,导致湿疹容易发作。

夏季湿疹高发在中医看来主要是湿与热两方面原因:夏季的特点是暑热兼湿,对皮肤本身有一定的刺激,如果再有脾虚的问题,则体内的湿邪积聚,水湿得不到运化,形成内外夹湿,病情就容易加重和反复;其次,中医讲五志皆能化火,生气、着急、过度思虑等不良情绪都可以在人体内形成热邪;再次,摄入过多辛辣、油腻之品,也会导致人体湿热内生,热邪一旦与湿邪相勾结,则湿疹更难去除。对于发病时间相对规律的患者而言,在这两个季节发病前用药调理体质,可以减轻症状、减少复发。

治疗精髓审因论治

总结起来,中医治疗湿疹的精髓在于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根据表现出来的症状推寻病因,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办法。比如说渗液较多,中医认为是湿盛所致,治疗上通过健脾来燥湿、化湿、利湿;如果主要表现为红斑,则认为是热盛,治疗上就要以清热为主。另外,湿疹发生的不同部位也提示我们在治疗上需各有侧重。比如发于小腿的湿疹,往往说明此人湿重同时伴有血瘀。因为中医认为湿性趋下,湿气积聚在下部,故小腿部位容易出现水泡、渗液等;同时,还有气血运行不畅的问题。发于耳部、乳房部位的湿疹,往往说明此人肝胆有湿热,因为这些部位是肝经循行之处,所以治疗上要从肝经入手。 中医治湿疹一方面针对个人体质进行调理,另一方面对于湿疹发病的不同阶段进行相应治疗。

根据体质分型调理

湿热浸淫证。表现为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渗液流汁,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方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栀子、黄芩、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加减。

脾虚湿蕴证。皮损暗红、瘙痒、有脱屑,渗出较少。伴腹胀便溏,舌胖苔白或腻,脉弦缓。治疗以健脾利湿为主,方用除湿胃苓汤(苍术、厚朴、陈皮、猪苓、泽泻、赤茯苓、白术、滑石、防风、山栀子、木通、肉桂、甘草)加减。

血虚风燥证。病程长,皮损色暗、肥厚、瘙痒或脱屑,伴口干,舌淡苔白,脉细弦。治疗以养血润肤、祛风止痒为主,方用当归饮子(当归、白芍、川芎、白蒺藜、防风、荆芥、丹参、鸡血藤、黄芪、乌梢蛇、生地、何首乌、炙甘草)加减。

在预防方面,特别要注意两点。一是避免在急性期食用辣椒、酒等辛香走窜的食物。二是不提倡用热水烫洗皮损处,或擅自使用某些偏方,如花椒煮水熏洗等。这些手段虽可解一时之痒,但随后会使症状加重。

以上就是关于湿疹的介绍了。中医提示湿疹不是小问题,它也会影响你的身心健康,所以说,如果你有湿疹体质,还是应该用正确的养生方来调理和改善,尽快摆脱湿疹的影响和伤害。

经期头痛病在“肝”


导读:许多女性行经时头痛,都是吃止痛药。止痛药副作用大,长期应用不利于身体健康,中医药

许多女性行经时头痛,都是吃止痛药。止痛药副作用大,长期应用不利于身体健康,中医药治疗此病,标本兼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经期头痛在中医看来主要是气血为病。若素体血虚,经行时益感不足,血不上荣,或因瘀血内阻,络脉不通,或因情志内伤,气郁化火,皆可导致本病。血虚、肝火、血瘀是经行头痛的主要病因,治法当以调理气血为主,使气顺血和,清窍得养,则痛自止。临床上用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此病疗效显著。

养血清脑颗粒养血平肝,活血通络止痛。方中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四味药,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养血柔肝,敛阴收汗,补血养阴,填精益髓等功用,钩藤、鸡血藤、珍珠母、夏枯草、延胡索、决明子、细辛,具有清热平肝,定惊活血,清火明目,息风止痛的功用。纵观全方配伍药性平和,补益而不滋腻,活血而不伤正,具有养血补血,清热平肝,活血止痛的独特作用,用此药治疗经行头痛完全没有西药止痛药的副作用,治疗效果非常显著,标本兼治,只需提前一周服用,即可摆脱经行头痛的烦恼。

根据出汗的部位不同,预测身体的健康状况!


每一个人都会出汗,只是出汗的程度有所不同。在同样的一个环境之下,有些人会出大量的汗,而有些人只会出少量的汗。这个是为什么呢?其实出汗也是很有讲究,因为天气的原因而引起的汗叫做静汗,夜晚一睡着就出汗那叫做盗汗。从中医学来看,根据出汗的部位不同,也就能够预测这个人的身体状况。

第一,额头出汗

如果一个人的额头经常性的会出大量的汗,比起别人都会更多,那么这个人可能是因为肝阳上亢而引起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这类人要按时睡觉,要有一个充足的睡眠时间,否则很容易就会导致阴虚。在保健方面,肝阳上亢的人每天可以冲泡一些枸杞茶服用,就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有好处。

第二,鼻子出汗

如果一个人什么地方都不出汗,就鼻子最容易出汗,那么就说明这个人的肺气不足,西医则认为这是免疫力低下的表现,所以要提高人的免疫力。其实肺气不足主要是因为人天生体质就比较虚弱造成的,所以这类人每天都可以用手来敲打自己的双腿,还可以按压双腿的左右两侧,这两侧其实就是胆经。通过敲打的方式就能够刺激这些穴位,从而起到调理肺部的作用。

第三,脖子出汗

如果一个人的脖子特别容易出汗,那么说明这个人可能存在着内分泌失调的情况。一般情况下,颈部的汗腺是非常少的,很少有人会颈部出汗。但是如果人的脖子经常出汗,可能就是因为自身的内分泌出现了问题。这类人最好去医院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激素检查,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服用一些药物来进行治疗。这类人主要是要养成一个好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不要经常吃垃圾食品。而且这类人要多喝水,以此来补充身体所需要的水分,多参加一些运动,这样能够让自己的体质变得更好。

第四,腋下出汗

如果一个人的腋下经常出汗,那么就说明这个人的汗腺可能比起普通人来说会更大或者是饮食方面口味比较重。大家都知道腋下是很容易出汗的一个地方,因为这里有着大量的汗腺。但是如果腋下出非常多的汗而且气味很大,那么很有可能就说明这个人平时吃东西的口味比较重,吃了很多葱蒜这样的食物。这类人在生活中最好要吃得比较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对身体有好处。

多按摩身体这几个部位能升发阳气祛湿


若人体内的湿气不断加重、阳气也被逐渐消耗着,那么便很容易导致一系列不适产生,且正处绵绵细雨的春季,湿寒之气更容易“钻空子”,所以说,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升发阳气来帮助身体祛湿是相当关键的。

其实,在身体上隐藏了一些“点火”开关,而掌握正确的方法并坚持按摩之,则能帮你点燃体内的“火焰”,阳气会不断滋生,湿寒之气也会慢慢消散,帮你有效的呵护身心健康。

下面就为你介绍几个有助阳气升发的穴位,好好瞧瞧吧!

坚持按揉身体这几处可升发阳气祛湿

1、中脘穴

很多人多少会患有胃病,其中胃寒便是致使胃病产生的主要原因,而在小腹部含有一个中脘穴,如果能坚持对此穴按揉,便能达到不错的促阳气升发及暖胃、祛湿的作用。

因为,中脘穴是任脉上的“小分队”,位于胸骨下方和肚脐连线的中间位置,在按摩时能促进胃部处气血的快速运行,于是就好像有股股暖流不断涌现,从而带动全身的血液循环,辅助排出湿气。

另外,对于改善一些常见的胃部疾病也是极好的,正所谓暖胃能祛病。而除了对中脘穴进行按摩之外,还可以尝试艾灸的方法,也是极好的。

2、大椎穴

当你在低头时,用手顺着脖子向下能摸到一个骨头明显凸起的部位,在其下方的凹陷处便是大椎穴所在的部位。

而大椎又是人体手、足阳经交汇处,可谓是掌管人体内阳气的“水龙头”,因此,没事按揉一下大椎穴便能很好的疏通手、足三阳经的经气,阳气便自然不断升发而来,达到祛寒湿、补阳气的目的。

在对大椎穴进行按揉的时候,力度要适中、温柔一点,可别太重!

3、命门穴

在后腰部,人体正中线第2腰椎棘突下方的凹陷处则是命门穴所藏的部位,坚持用手对其按摩,以所按摩的部位产生一定的温热之感为宜,有助肾脏之气的升发,对于增强肾脏机能也相当有益。而肾脏内的阳气充足,自然能带动全身的阳气。

上文介绍的这几个穴位,大家可要好好谨记在心,闲来无事的时候,不妨找到这些穴位,然后采取正确的方法按摩一番,既打发了时间,又能轻松赶走体内的湿气。

本篇文章版权归三九养生堂所有,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我想应该没有谁不希望有一个好身体的吧,在日常也很重视身体的养护,但也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那么,如何更好的维护一个硬朗的身子骨呢?

不如,试一试时下比较流行的中医按摩方吧,每天坚持对身体的一些部位进行正确的按揉,便能轻松达到祛病的效果。

别不以为然,今天最懂你的小编就让你知道,坚持按摩所能达到的好处,以背部为例哦!

按摩背部对健康有哪些好处

背部在人体的后方位置,很容易被人们所忽略,那么,按摩背部能起到啥养生作用呢?

1、缓解疲劳

当结束了一整天的工作后,很多人常会有腰酸背痛之感,深表浑身乏力,不想动,那么你不妨试着按摩背部帮你舒缓疲劳。

因为背部的肌肉由于一些不良的姿势或是习惯所致,很容易使得背部肌肉处于一个“超负荷”运作状态,于是出现酸、痛、僵硬之感实属正常,而在对背部进行按揉的过程中,能很好的增强背部肌肉的力量,舒缓背部肌肉紧张状态,有效消除疲劳之感,缓解背部的压力感。

2、调节气血

背部处隐藏了很多重要的穴位和经络,其中在脊柱两侧的位置还是膀胱经的位置,所以当你对背部进行按摩的时候,便能很好的对这些“沉睡”的穴位和经络产生良好的刺激,于是淤滞的气血也能得到纾解,对于调节气血的顺畅运行相当有益的。

3、升发人体阳气

中医学认为,背部为阳,在背部上隐含了多条掌管体内阳气的经络,其中督脉便是最重要的一条。

所以,勤对背部按摩,能使得五脏六腑的机能不断得到调节,另外阳气也会不断迸发出来,对于滋补暖身、祛除湿寒之气都很有益处。

4.防止疾病

一些上班族们每天工作一坐就是连续好几个小时,结束完工作,身体是相当疲惫的,而背部上的神经、椎体由于长时间的“压抑”,便很可能出现损耗,其中颈椎病、腰间盘突出都是很常见的表现病症,而若能及时对背部进行按揉,便能很好的防止这些疾病的产生。

以上介绍了常按摩背部能起的好处,你都记住了吗?所以在日常,尤其是最适合养生的春季,怎么能错过了,每天坚持按摩会背部,你的体质便能越来越好!

本篇文章版权归三九养生堂所有,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打鼾不仅仅是一种生理现象,其实还是一种疾病,打鼾没有什么好处的,对于打鼾我们应该如何来缓解呢?其实打鼾有很多的方法可以治疗的,中医的治疗方法我们可以试试的,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打鼾可以通过穴位按摩的方法来缓解的,对于这类情况我们可以试试看的,以下给大家详细介绍下的。

打鼾的保健按摩穴位

1、丰隆穴

此养生穴位更是一个祛痰、止咳的著名穴位,说它是穴位里的祛痰、止咳明星并不为过。为什么呢?丰隆属于足阳明胃经,是胃经的络穴,属于胃经,又联络脾经。脾主运化,脾虚则水湿不化,易聚集而成痰,丰隆调胃和脾两大脏腑,除湿祛痰效果尤为明显。中医常用它来治疗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玻丰隆很好找,它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

2、陵泉穴

此养生穴位是脾经的五输穴里的合穴,善于调节脾脏的功能。脾主运化,利水渗湿,湿生痰,所以阴陵泉也具有很好的强身、祛痰作用。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3、天枢穴

此养生穴位在腹中部,离肚脐眼正中2寸。取穴的时候从肚脐眼正中向左或者右量2横指即是。天枢属于胃经,又靠近胃部,所以它调理胃肠、补虚化湿的作用很好,湿生痰,用它与中脘协同作用,能够增强治疗打鼾的功效。

4、中脘穴

此养生穴位是腑的会穴,凡是脾胃失调、运化失常导致的各类脏腑相关疾病都可以用中脘治疗。肺脏病变的咳嗽、哮喘等以及脾虚引起的痰多等问题,用中脘都有极好的效果。中脘既能宣肺,又能祛痰,是治疗打鼾的理想穴位。中脘在上腹部,肚脐上4寸。

治疗打鼾的偏方

偏方一:选择合适的枕头

选择软硬适中的枕头,并且枕头不要垫的太高,这样有利于呼吸舒畅。

偏方二:咬葱白

每天在睡觉之前将一截新鲜的葱白咬碎然后吞噬,连续吃一个星期,如果有效果那么就要继续坚持。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咬葱白不能够太过,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来决定具体的量是多少。

偏方三:注意睡姿

睡觉的时候不要选择仰面的姿势睡觉,而应该选择侧卧,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咽喉出现阻碍的情况,有利于保持睡眠期间呼吸顺畅。也可以在垫子的下面放一个棒球,这样就可以有效的保证睡姿是侧卧了。

发热头痛呕吐是什么病


对于人体来说,发热、头疼和呕吐都是比较常见的症状,这些症状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人不适,甚至会影响人的精神状态以及正常生活,所以在病发时,一定要找到具体的发病原因,然后再根据原因进行治疗。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发热、头痛和呕吐的具体症状以及病发症状!

1、发热

发热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是正气与邪气交争的外在表现。是身体自身免疫的反应。一般发热小于38.5度,以下是安全的。发热体温高低与疾病轻重无直接关系;要看孩子的精神状态、一般情况如何?伴发那些症状等。一般感染发热,是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如疫苗注射后多发热就是如此。高热时,大于39度,应松衣透气,温水擦浴散温,多饮水,清淡饮食,而后遵医用药。

2、咳嗽

咳嗽是机体为排除气道分泌物或气道异物而产生的保护性发射。不同疾病咳嗽的方式,咳痰的性质不同。很多情况咳嗽并非坏事,是排除异物病菌的反应。咳嗽时要多饮水,空气清新,温度、湿度适宜,18—22度,湿度55%—65%,寻找病因系统治疗。

3、头痛

头痛是神经症状表现,与头晕在小儿难以分清,可见脑内、脑外病变;眼源性、鼻源性、耳源性;疲劳,情绪波动均可引起。因此要看头痛的性质、部位、持续时间、用药和休息的影响。明确病因是器质性、功能性或精神性引起。不可盲目使用止疼治疗。

4、呕吐

呕吐为反射性吐出胃内容物,一方面可将消化道有害物质排除,保护机体;另一方面,剧烈呕吐可出现水电解质失衡、营养障碍,危害机体。呕吐时要防止窒息,少食多餐,流质易消化饮食;观察呕吐性质、性状、气味、伴发症状等,对症对因治疗。

5、腹泻

腹泻是大便的次数、性状、数量发生改变,可由感染因素、非感染因素、气候因素引起。有时是肠道内病毒、细菌排除体外的表现,亦可由冷、热刺激肠蠕动增加的反应。要看大便有无血液、黏液、脓液;泡沫样、肥皂样、果酱样、稀水样等表现;有无少尿、精神差、脱水等并发症,以制定治疗方案。

头痛分虚实 根据部位能辨病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