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养生常识 > 养生知识春捂秋冻 > 导航 > 养生知识春捂秋冻

老人和婴儿“秋冻”要当心,这4个部位冻不得!

养生知识春捂秋冻。

“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好注重养生,健康离不开养生,积极的心理离不开养生。关于养生常识有哪些知识需要掌握呢?下面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人和婴儿“秋冻”要当心,这4个部位冻不得!”,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黄帝内经》中对秋天的养生观做了详尽的说明:“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泻,奉藏者少。”

用现代语言就是说“秋天的三个月,是万物果实饱满、已经成熟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天气清肃,其风劲急,草木凋零,大地明净。人应当早睡早起,跟群鸡同时作息。这乃是顺应秋气、养护人体收敛机能的法则。

违背了这一法则,就会伤害肺气,到了冬天还会有生完谷不化的飧泻。究其原因,是由于身体的收敛机能在秋天未能得到应有的养护、以致供给冬天的闭藏之力少而不足的缘故。”

除了以上那些宏观的养生观之外

再给大家介绍一下三个具体的方法

1.懂得“秋冻”的意义

对待“秋冻”的意义要灵活看待,早上出门骑车要适当添加衣物,早晚步行就可以维持“秋冻”的原则。

另外老人和婴儿“秋冻”要当心,深秋季节变化多端的天气导致血压升高,严重时还会导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甚至还会危及生命。所以凡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在深秋季节不但不应该“冻”,而且还要适当保暖。

儿童“秋冻”最适宜,一是可以锻炼孩子的御寒能力,二是可以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使自身抗病能力不断增强,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各种疾病的发生。但在“秋冻”时四个部位冻不得,分别是腹部、脚部、颈部、肩部。

2.防秋“燥”

秋天不少人都会感到鼻腔似烟道般干燥,一不小心还出血;喉咙也痒痒;嘴唇一碰就干裂,这就是中医常说的“秋燥”。

防治“秋燥”,养阴益气是关键。养阴就可以防治肺躁,益气就可以温养肺气,所以秋天应多吃山药、百合、银耳、猪蹄、莲子、藕、梨、枸杞等食物。

3.秋季饮食养生

秋季多食粥,如梨粥具有良好的润燥作用;胡萝卜粥对皮肤粗糙、口唇干裂、两眼干涩、头皮屑增多等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芝麻粥适于肝肾不足、头昏目花、头发早白,肺躁咳嗽及习惯性便秘者食用等等。

另外秋季应养好“心”,秋天象征着收获,对一些成功人士来讲是好事,有了属于他(她)的归宿,有了精神和物质丰收不免喜悦。可对那些处处碰壁的人士来讲可能就是一件坏事了,这或许就是“男子悲秋”的缘故吧!

养心小贴士

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殊不知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

精选阅读

秋天冻一冻能养生!但这3个部位切记别乱“冻”,不要自找麻烦


这几天,你那里冷吗?

虽说离成功入冬还早着,但怕冷的小编已经早早备好了秋裤。可是有些身体“倍儿棒”的朋友就说了:“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秋天得冻一冻才好!”

果真是这样吗?

“秋冻”,是指秋天不要过早添衣。适当地冻一冻,可以提高耐寒能力,增强身体的防御机制,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做好准备。所以,“秋冻”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然而,不少人遵循“秋冻”的做法,却反而冻出了病。那么,怎样才是正确的“冻”法呢?

“秋冻”忌盲目,添衣要灵活

“秋冻”可不是一味地挨冻,当天气转冷时,多穿衣服是很有必要的,否则不但不能增强抵抗力,反而会被冻出病来。

秋冬之交,冷空气来袭,要根据温度变化灵活增减衣物。

现在早晚温差大,大家在早晨、夜间气温较低时,记得要及时添衣。

此外,南北方气候差异大,“秋冻”的讲究也大有不同。南方秋天往往不是很冷,不必过早、过多地添衣;而北方秋季昼夜温差大,受到冷空气影响时,常常一夜之间气温大“跳水”,穿衣太少的话很容易感冒。

需要提醒的是,这几类人不适合“秋冻”:

老人、小孩,以及体弱体虚的人;患有支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肺病和肠胃病等疾病的人。

3个部位千万不能“冻”

“秋冻”并不是全身都要冻。即便穿得少,以下这些关键部位也要注意保暖。

1. 肩部

很多人不太注重肩部的保暖,其实这个部位是比较脆弱和敏感的。如果不注意保暖,肩部就会很容易受凉,长此以往,很可能会患上肩周炎等疾病。

比如,有的人睡觉时不穿上衣、肩膀盖不严,或者爱穿吊带衫、背心之类露肩的衣服,都会导致肩膀受凉。

建议:

初秋时节,肩部要注意保暖,外出时可以围一个披肩。

可用热水袋热敷肩部,再辅以按摩,这样做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

2. 腹部

人体很多脏器都在腹部,腹部一旦受寒,就容易引起腹痛腹泻。因此,患有肠胃疾病要特别注意腹部的保暖。

此外,腹部保暖对于女性也很重要,因为女性下腹受凉会导致痛经和月经不调。

建议:

睡觉时,可多用一条毛巾盖在腹部。

患有肠胃病的人或者经常痛经的女性,平时应做足腹部保暖。外出时不妨多穿一件背心或者马甲,保护好腰腹部。

3. 足部

俗话说,“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

脚是身体最怕冷的部位之一,因为它离心脏最远,双脚末梢血液循环差,同时皮下脂肪量少,因而保温能力也比较弱。

如果足部的保暖不充分,双脚的毛细血管就会收缩,导致血液循环不通畅,人体抵抗力也随之下降。

建议:

经常感觉脚部冰凉的人,晚上睡觉时可以多穿一双袜子。

坚持用热水泡脚,可以促进全身气血运行,缓解痛经等病症。平时适当多做运动,也能够促进血液循环。

“秋冻养生”适合你吗?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下,对身体健康有好处。“春捂秋冻”健康的养生经验,适合你吗?

“秋天的一半是夏天,气温刚转凉,要少穿衣服,不要过早穿上厚衣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张晓梅说,8月初立秋,仍是三伏天,暑热盛行,秋阳炽烈灼人堪称秋老虎,这时岂能穿厚衣服?9月下旬,天气凉爽,早晚温差加大,进入10月深秋的寒露和霜降,气温下降。所以在秋季要穿适合气温的衣服,适当秋冻,衣服渐渐加厚,让人体慢慢适应气温下降,增强身体防寒能力。

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院长胡世平认为,不管是“春捂”还是“秋冻”,目的都是顾护阳气,让身体适应季节变化,保持一种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然而,现代人容易体质偏寒,表现是脾胃虚阳气弱的症状,大多都不适合“秋冻”。

“秋冻”只适合身体素质好的人。老人、小孩及体质虚弱的人千万别尝试“秋冻”。因为这类人阳气本来就不足,多穿些衣服反倒有益于固护阳气。胡世平指出,以下五类人不能“秋冻”:

1.有呼吸系统疾病的。哮喘、支气管炎病人呼吸道的防御功能比较差,受到寒冷刺激后,易加重咳嗽和喘息等症状。

2.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寒冷容易导致人体的血管紧张,严重时还会导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症状,甚至还会使血管脆裂发生中风,引起偏瘫,危及生命。

3.有胃病的。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冷空气侵犯胃肠,导致并发症。如果防护不当,就会使旧病复发。溃疡病人受寒冷的刺激后,还会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

4.有老寒腿的。属于中医“痹症”范畴,即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骨关节病。受寒时老寒腿会使疼痛加重,应该注意腿部保暖。

5.体寒女性。虚寒体质的女性,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凉,小腹寒冷的女性朋友,秋季一定要注意自己脚踝、腹部、腰部等部位的保暖,避免加重体寒,甚至疾病的侵扰。

6.有糖尿病的。寒冷时肌体内很多激素水平会升高,使血糖升高病情加重。寒冷刺激不但会加重糖尿病,还可能加重微循环障碍,甚至可能诱发急性并发症。

胡世平认为,“秋冻”可以保证肌体从夏热顺利地过渡到秋凉,但是“秋冻”也不是随便冻,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群、不同身体部位、不同的地域都有所不同。

1.时机:夏末秋初最适宜

初秋是秋冻的好时机。晚秋再“秋冻”,不仅对健康无益,还会引发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秋冻的原则是,使身体略感凉意,但不感觉寒冷。体质好的儿童也可以秋冻,根据孩子的年龄、体质和气温变化灵活掌握“秋冻”,使其逐渐适应。

2.温度:温度太低别冻了

日照温度在15℃—20℃时,人们减少穿衣适当“冻”一下,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抵抗力。但接近初冬时,气温降到15℃以下,要穿上秋冬衣服了。

3.部位:头颈腹腿冻不得

“秋冻”并不是全身各个器官都要冻,如颈部、腹部和肩膀等部位应根据气温变化注意保暖,尤其是脚部。头不能冻。头部受冻,被寒气入侵体内阳气走散,从而引发其他基础性病症。脚不能冻。脚冷,则冷全身。肌体抵抗力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腹部不能冻。腹部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女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脖子不能冻。脖子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4.地域:南北有别要区别

南方秋凉来得较晚,昼夜温差变化不大,甚至入冬后也不太冷,因此不必过早、过快地添衣,应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而北方秋凉来得较早,昼夜温差变化大,早晚气温较低时应及时增添衣物,以防着凉。

“春捂秋冻”应因人而异。张晓梅强调,如果老人和儿童,或者体质较弱有慢性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疾病者,体质本来就弱,最好还是根据气温和身体感觉及时增加衣物。对体格健康的人群,过度“秋冻”也不可取。及时收看天气预报,根据气温变化增减衣物是最好的做法。

胡世平建议,“秋冻”还应加强体育锻炼,经常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和新陈代谢能力,人体新陈代谢越旺盛,耐寒能力就越强。锻炼也要注意一个“冻”字,切勿搞得大汗淋漓,让寒气入侵人体,当周身微热,出汗即可停止。(记者 王君平)

你真以为春捂秋冻能养生?实话实讲:身体这4处一定不能冻


秋风一吹,秋雨一落,这温度就算是降下来了。终于告别热辣辣湿哒哒的夏天,进入秋高气爽的季节后,很多人本着“春捂秋冻”的老话,也不敢随意加衣,还是一身夏装出门。

可是,初秋季节有一个明显特点,那就是昼夜温差大。虽然白天温度高,可是早晚的凉意还是很浓的。虽说要“秋冻”,但那只是相对而言,是提醒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不要着急裹得太严实。可是老人、幼童以及身体虚弱的人,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肯定不能跟年轻人那样冻。

但不管壮年还是老年,下面这4个部位,都建议大家别总冻着。要是现在护不好,那可会是给以后留下病根的。

冻着脑袋——头痛、心脑血管病

虽然头是“诸阳之会”,是全身阳气最旺盛的部位之一,它似乎不怕冷。然而和身体其他部位相比,头部是最不善于保存热量的,受寒以后要消耗大量阳气,不利于养生。而且,手部受凉后,血管会骤然收缩,导致头痛或偏头痛。

如果是高血压、高血糖等代谢病患者,在寒凉的天气中总是让头部着凉,有可能因为皮肤、皮下组织的血管收缩,使得血压升高。再加上血流速度变慢,就更容易出现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等可怕的疾病。

冻着脖子——颈椎、肩周疾病

脖子那里有很多血管和重要的穴位,如果不注意保暖,不仅更容易诱发颈椎疼、肩周炎等病症,而且还会往上影响到脑供血,往下引发肺部疾病。

冻着肚脐——肠胃病

在中医范畴里,肚脐被称为神阙穴,这是一个相当重要但也相当脆弱的部位。如果这里温暖了,就可以鼓舞一身阳气。而这里受凉了,就很容易腹泻、脾胃虚寒。很多人可能都有所体会,一旦肚子着凉,就特别容易闹肚子。

冻着脚踝——关节病、妇科病

不仅仅是秋季,很多女性冬天也要光着的脚踝露在外面。为什么?时髦呗。上身裹得像北极熊,脚上也穿了厚厚的靴子,唯独把脚踝露出来冻着。不管你觉得这样的装束有多美,都不建议你这样做,否则,你很容易得妇科病。别觉得脚踝那里没什么肌肉也没什么器官组织就不重要,连接脚部的所有血管,可都是要经过脚踝的。你只保护了脚和下腹部,不管脚踝,照样会受寒,出现痛经、月经不调,甚至盆腔炎、不孕不育等妇科疾病。

而且,脚踝周围的组织比较少,血液供应量也比较少,血液循环本身就比较差,皮下脂肪也比较薄,保暖性是很差的。如果你不好好保护它,还很容易出现踝关节炎。

过分“秋冻”易惹疾病上身


进入10月,寒意开始悄然来袭,但不少人出门在外时依然一副夏天打扮。市民的过分贪凉造成近期本市各大医院的感冒、胃寒患者人数骤增,同时中老年人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发病率比平时高。对此,医学专家提醒市民,最近早晚温差较大,体质虚弱者要注意保暖,多吃些润肺水果预防秋燥。同时,所谓的“春捂秋冻”并非适合所有人,过分的“秋冻”则容易让疾病上身。

一家三口感冒上身

近日,记者走访了本市多家医院后发现,因“贪凉”患感冒的病人正逐渐增多。第一人民医院里,一位在排队候诊的男子对记者说,他前几日只穿短袖T恤出门,现在流涕鼻塞。“可能是由于我的传染,我的爱人和孩子也感冒了,早知道当时真应该多添一件衣服。”据了解,门诊中类似案例屡见不鲜。

“近期市民早晚出门时,最好多加一件衣服,爱美的女孩子也不要再穿露背装了,以防患上感冒和肩周炎。”入秋以来,出现哮喘、咳嗽等症状的病患也开始增多,“应尽量多吃梨、猕猴桃等润肺的水果,以防止身体受到秋燥影响。”

“秋凉”睡觉盖好被

做商务咨询的孙女士一直喜欢美食,最近在吃了各种秋果和大闸蟹之后,出现上吐下泻浑身虚脱。同样在门诊中,出现这种状况的老幼人群也颇为多见。专家认为,首先是气温的变化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因为秋天的昼夜温差较大,如果睡觉盖被子过薄或穿衣不适等都可能引起腹部着凉,从而引起腹泻等胃肠道疾病;另外,经过了长达数月的酷暑,凉爽的秋季会让很多人胃口大开,再加上大量瓜果的上市,也会增加胃肠负担,导致急性胃炎。“防秋寒”首先注意夜卧早起要保暖,秋季昼夜温差大,早晚不要怕麻烦多加件外套。另外适当地增加体育锻炼,使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环境,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秋冻”过头疾病上身

骤然降低的气温可致体表血管弹性降低,周围阻力增加,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从而引起小动脉收缩、血压升高,而致脑血管破裂。寒冷还能使血液纤维蛋白浓度增加,引起血液黏稠,致血栓形成,从而导致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对于这种意外疾病的预防没有特殊的办法,就是随时增添衣物,尤其是深夜或清晨外出的人更应注意。

上呼吸道感染和肠道感染患儿增多

入秋之后,我国大部地区冷空气活动频繁,上呼吸道感染和肠道感染的患儿增多,医院需加强感染管理避免交叉感染。据介绍,自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以来,各级设有儿科的综合医院、儿童医院等医疗机构出现了儿科门诊筛查诊疗任务重、住院患儿较集中,人员密集等情况。秋冬季开始,冷空气活动频繁,各地区上呼吸道感染和肠道感染的患儿增多,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难度加大。为此,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需做好充分资源准备。做到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保证人员、设备和物资充足到位,同时预留足够床位,确保患者能得到及时检查和及时治疗。

只知道“秋冻”+进补?!做对这八件事,帮你摆脱疲劳和秋燥!


“寡欲以清心,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养生从历史上的玄虚传说,已经进入大众百姓视野,勿以恶小而为之,不注意养生,这种“恶”会报复我们的身体。正确有效的养生常识是如何进行的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呈现“只知道“秋冻”+进补?!做对这八件事,帮你摆脱疲劳和秋燥!”,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秋季不仅是收获的季节

也是养生的最好季节

特别是经过了“苦夏”的煎熬

不少人在进补上

可是下足了功夫

再加上“春捂秋冻”的

传统思维

一不小心

就补过了头,冻出了病

秋季如何调整身体状态

为适应冬季做好准备

北京积水潭医院

中医科的马玉棋大夫

为你准备了9条养生提示

提示一:初秋宜清补 深秋宜温补

秋季养生可以分为初秋和深秋2个阶段。初秋是指虽然季节上已经立秋但气温依然较高,气候炎热中逐渐干燥,使人容易疲乏;深秋是人们感到有寒意即将进入冬季前。

初秋时应多吃新鲜少油食品,如:百合、莲藕、山药等。注重“养阴”, 饮食不要过量。

有的人认为:秋季是大补的季节,刚立秋就开始大补,这是错误的做法。因为初秋气温通常还较高,空气湿度还较大,经过夏季人们的脾胃功能减弱,此时如果大量进食补品,特别是过于滋腻之品,会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使长期处于“虚弱”的胃肠不能一下子承受,从而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因此,初秋宜清补。可常饮冬瓜汤、百合汤、红枣汤、绿豆汤等,以生津除热。

深秋季节,正处于秋末冬初的时候,人体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生理代谢也发生变化。饮食上要注意不要过于生冷,以免引起各种消化道疾患。

这时可适当多吃一些温性食物,并以滋阴润燥为主,如:可以选食瘦猪肉、鸭肉、兔肉、鸡肉、清蒸鲜鱼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品,以增加蛋白质的摄取量。

提示二少辛增酸贵养肺

肺气的强弱决定皮肤的好坏,所谓“肺主皮毛”,也就是说,皮肤要靠肺气的充养。

因干燥的秋天每天通过皮肤蒸发的水分约在600毫升以上。秋燥容易伤及人的肺脏,耗伤人的肺阴,使人出现口咽干燥,咳嗽少痰,大便秘结等症状。

根据“燥者润之,滋阴润肺”的补养原则,要选用滋阴润燥、补养肺气的食物和药物进行补益,例如:银耳、甘蔗、梨、芝麻、莲藕、木耳、香蕉等。

需要注意的是:秋季饮食还要“少辛增酸”。少辛是指少吃辛辣食物,如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这些食品属于辛散之品,与秋季收敛之性向背。

增酸是指适当多吃些酸味的水果,如苹果、石榴、葡萄、芒果、杨桃、柚子、柠檬、山楂等,符合秋季收敛的特性。此外,喝啤酒可改为喝少量红酒。

提示三秋冻因人而异

通常,老年人身体机能减退,秋天的起居应特别注意,秋冻要因人而异。天凉,血管容易处于收缩状态,导致血压升高。患有高血压病的老年人有可能因此血压上升,诱发中风。

秋天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季节,身体虚的老年人要适当添加衣服,不要过于追求秋冻。因为老年人着凉会激发原有的哮喘、气管炎等疾病。

体内热盛有火的老年人也不能太冻,受凉后反而容易引起内热外寒型的感冒。有心血管病的老年人也要注意,防止受凉后诱发心绞痛。

提示四不宜剧烈运动

秋高气爽,是老年人户外锻炼的好时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是收养的季节,老年人运动也应遵循这一规律,运动量不宜太大,不宜剧烈。

老年人要根据自身体质情况和身体状态,选择适宜的锻炼方式,如:坚持体育锻炼,提高耐寒能力。

可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文体活动,如户外散步,打太极拳等,在散步走路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运动量应由小到大,循序渐进。

锻炼时,觉得自己的身体有些发热,微微出汗,经过锻炼后,感到轻松舒适,这就是效果好的标准。通常老年人行走1000至2000米,或行走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就应该坐下来休息半个小时。

提示五精神愉快呵护心

中医认为心和肺同居胸中,二者相辅相成,心主血、肺主气。所以,人体气血的运行与心肺密切相关,心有病,气血不能运行,肺的呼吸当然会受到影响。

所以人的许多病,不是心累及肺,就是肺累及心,甚至心肺同病,这就提示要养肺不忘记呵护心。

主要是不能太“累”心:不能过度累心,这是呵护心的第一要义。平时一定要注意养心、静心,尤其肺气虚弱的人更要注意养心。

提示六秋季防便秘

如果秋季经常生气容易便秘,这是因为秋天在五行中属金,金克肝木,就是说,肝气易受肺金的压抑。

加之秋天萧瑟,万物凋零,触景生情,人易生闷气,平时心情抑郁的人就会肝木不舒,导致肝脾失调,大肠蠕动减慢从而形成便秘,尤其是多发生于女青年及更年期女性。

提示七睡子午觉解秋乏

秋高气爽时人反而会感觉疲乏,这是因为到了秋季,出汗减少,体热的产生和散发以及水盐代谢也逐渐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人体进入生理休整阶段。

一些潜伏在夏季的症状就会出现,身体也产生莫名的疲惫感,比如不少人清晨醒来还想再睡,这就是所谓的“秋乏”。

要缓解秋乏,一定要睡子午觉,可尽快让体内阴阳恢复平衡。晚上争取10点前入睡,防止白天犯困,同时,适当午睡也利于化解困顿情绪。

在这里要特别提醒老年朋友,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

凌晨0-4点,人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中午12-13点,是人体由阳入阴开始的阶段。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具有防病保健的意义,符合养生的道理。

秋季养生要做到生活规律,心无杂欲,饮食合理,就会让您度过愉快的金秋。

来源:北京积水潭医院中医科马玉棋

吃鱼好处有很多 这4个部位不能吃


鱼是一种好食材。它是蛋白质的优质来源,脂肪含量不高,还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国人比较缺的维生素 D、硒等营养素,在鱼肉中也比较丰富。中国膳食指南也建议:每周吃鱼280~525克。即可以在一周里,吃上鱼三四顿鱼,每次二三两左右。但是鱼身上的这些部位不能吃,一起和小编来看看吧。

鱼胆

很多鱼胆都是有毒的,比如胆毒鱼类。常见的胆毒鱼类包括草鱼、鲤鱼、鲮鱼、青鱼、鲫鱼、鲢鱼及胖头鱼(花鲢、鳙鱼)。在清理鱼内脏的时候,一定要摘除鱼胆。如果不慎弄破,一定要充分清洗干净,也要注意不要把汁液弄进眼睛。

鱼头

不少人的心头爱。鱼头、鱼肉中含有丰富的 EpA 和 DHA ,对对预防血脂异常和心血管疾病等有一定作用。吃,当然是可以吃的。但鱼头和鱼肉一样,建议大家尽量避免选择含汞高的鱼,比如金枪鱼、旗鱼、剑鱼、鲨鱼。常见的河鱼,还有鲅鱼、三文鱼、海鲈鱼等,都是不错的。

鱼鳞

据说鱼鳞中有胶原蛋白,能美容养颜,不能丢。有倒是有,但含量还不如猪皮。而且,胶原蛋白也不是什么优质的蛋白质,并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美容养颜的作用更无从谈起。如果很喜欢鱼鳞特别的口感,吃吃也无妨。

鱼皮

鱼皮,口感滑腻,不少人都喜欢。但因为鱼皮容易被重金属污染的传言,好多人在吃的时候,都有所忌惮。吃颗定心丸:目前并没有实验数据说明所有的鱼皮都有重金属污染的现象,况且,就算是有,一条鱼的鱼皮总量就那么多,也没必要忍痛割爱。鱼皮可以吃,也是选择污染小,含汞少的鱼就好。

吃鱼的好处你知道吗

吃鱼抗忧郁

研究发现,鱼体内有一种特殊的脂肪酸,它与人体大脑中的开心激素有关。它有缓解精神紧张、平衡情绪等作用。不吃鱼或少吃鱼的人,开心激素水平往往较低。

吃鱼防哮喘

新鲜鱼肉中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可阻止或减少人体内炎症介质的产生,而哮喘病的发作正是与炎症介质释放密切相关的。

吃鱼少痴呆

鱼肉中含有大量DHA.加拿大科学家通过对患有老年痴呆症患者和健康老人的研究发现,健康老人血液中DHA脂肪酸的成分远高于痴呆症的老人。DHA是大脑细胞活动和保持活力必需的营养物质,它有助于改善神经的信息传递,增强思维和记忆能力。因此,老年人多吃鱼,可减少痴呆症的发生。

欢迎您阅读养生路上的2023养生常识频道《老人和婴儿“秋冻”要当心,这4个部位冻不得!》一文,希望我们精心撰写的养生内容能获得您的喜欢,同时我们也准备了丰富的“养生知识春捂秋冻”专题供您欣赏!

老人和婴儿“秋冻”要当心,这4个部位冻不得!的延伸阅读